閱讀:有單獨的空間給小朋友一起閱讀,可以一本繪本反復讀,每一次增加提問的難度也是可以的,當孩子看了一會就不愿意看了就要孩子自己說:我不想看了。這樣有助于培養他閱讀的儀式感。
元認知: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直接給答案,而且把你對問題的思考過程說出來,再通過提問來讓他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思考過程。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看繪本就可以這樣做。
學習新技能:一階段,我做你看(讀繪本,磨耳朵)二階段,我做你幫助(重復的詞語請孩子說,請孩子幫忙翻頁)三階段:你做我幫助(自主閱讀,父母提醒下完成)四階段,你做我看(孩子主導,自主閱讀)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提示,演示,學會提問啟發孩子反思,不要有在教他的感覺,更多是陪他玩。
潛力:就是成長型思維。學會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和努力。讓孩子明白過程很重要,自己和自己比很重要。讓孩子去體驗失敗,不斷鍛煉和鼓勵,打造成長性家庭,熱愛挑戰,不怕犯錯,享受努力的過程。
重視孩子的提問:家長重視孩子的提問,孩子才會提出更多問題,家長耐心聽孩子的提問,先回答一部分,再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下,不要急著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從書本和實踐中自己發現答案,可以挖掘和引導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技能。
三千萬字計劃:一,頻道一致(讓孩子有效接收我們說的話,說的話感興趣他才會聽到,他在玩時可以幫他把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復述出來)二,多說一點(事情的過程,顏色延展出來說)三,輪流對話(多用開放式問題,如,今天想穿什么顏色衣服啊)
講故事:擴充高質量詞匯,多用描述性語言,繪本轉向文字多一些的,引進條理性詞匯,表達自己觀點的,表達是否同意他人觀點的,說服他人觀點的,表達先后順序的。父母演示如何生動地講故事。(眼神。語音,語調,設置引人入勝的點)每天5到10分鐘,每天堅持。
培養自信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可以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他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行為,自信的孩子更加愿意學習新的技能和面對新的挑戰,更加愿意和他人合作。一:規律作息。相信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中,如果每天發生的事都是隨機的,孩子就會容易焦慮。二:為孩子創造足夠的玩耍機會。玩耍是孩子學習了解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的途徑。如玩積木,樂高。三: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最沮喪的時候恰恰是他發展自信的最好時機。四:讓孩子承擔責任。請孩子幫忙,讓他覺得自己有用和被需要。關注孩子點滴進步。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高質量的陪伴不缺席。做到身心合一,和孩子一起不看手機,不看電視,盡量不拍照片,只關注孩子關注的事情,一心一意地跟他互動。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有需求時,父母能第一時間用語言和動作回應孩子。讓他知道‘我已經聽到你的需求了。’親密無間的肢體接觸。孩子越越需要有肢體接觸,以保證和父母建立親密感,讓他們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愛,愛正是安全感的核心。如制定專門的抱抱時間。
把母親的位置坐穩,孩子才更有安全感。母親不能推卸責任,孩子需要溫柔和鑒定的態度。他知道界限在哪里,適當的規則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愛和自由不是不管,而是不管你怎樣不ok,我都會鑒定,溫柔地引導你。
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愛和責任的建立非常重要。和孩子之間建立心理上的親密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時,敏銳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獨立,會自己嘗試做一些事情,不要給他們貼上‘不乖’“不聽話”的標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說測底放手,而是在身邊鼓勵他。
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從細節入手。建立一個告別形式,在形式中賦予孩子一些責任,能幫我做關一下門嗎?能幫老師照顧一下其他小朋友嗎?并明確告知孩子回來的時間。
情商教育篇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孩子所在環境始終能信守諾言時,孩子就會更加愿意進行自控。不能哄騙孩子,出爾反爾。大人的口頭承諾很重要,否則孩子會覺得當下滿足自己才最重要,會嚴重損害孩子自控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欲望。自控力是需要鍛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外在環境也是孩子所信任的。開始需要多次提醒,語言上的,如還有多少分鐘就要關電視了。鍛煉自控力的游戲,一二三木頭人,紅燈綠燈停。這兩個游戲都要求孩子遵守指令,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學會等待,也有助于提高自控力。他明白家長已經聽到他的要求了,但是需要等待。
美國人最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grit: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經歷失敗,也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grit,即堅毅。讓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在孩子有興趣的前提下,不是屈服外界的強壓,這樣孩子會出現更大的反彈。一開始孩子跑多快不重要,而是在過程中摔倒了,他還有能力爬起來繼續奔跑,讓他選擇一個感興趣又有挑戰的事情。不允許孩子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候放棄,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如孩子功課拖拉,教他如何做計劃,一步步完成目標,孩子總是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多觀察,孩子覺得太難和太無聊了,幫助他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抓住契機,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高情商的基礎是并不是孩子一直開心就好,而是他經歷不同情緒后,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有應對不同情緒的能力。情緒沒有對錯,幫助孩子認識所有情緒,如給情緒命名,和孩子共情,不要堵住孩子情緒宣泄的出口,教他表達出情緒,可以通過畫畫,準備軟墊子給孩子發泄情緒。和孩子一起體驗情緒陪孩子成長。
情緒繪本,給予孩子治愈的力量。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需要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明白,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幫助孩子認可接納情緒,給予解決方案,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推薦《我的感覺》系列繪本
社交能力篇
抓住四個關鍵期,培養小小外交家。性格沒有好壞,也無法改變,但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習得。0-18個月,建立牢固“我”概念。10個月-3歲,每一個社交沖突都是學習的機會。父母不能給孩子貼標簽,學會在沖突中給自己解圍并保護自己。2-4歲,建立穩定的社交圈,并不斷擴大。上幼兒園。4歲以后,學會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估計孩子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多傾聽孩子,開始學會獨立面對。
孩子被打,要教會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讓孩子學會正當防衛,“我不是弱者”。“不要,不行,不可以”。“這是我的玩具。”“打人是不對的,拿開你的手”。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和表達自我意愿,其實比上孩子打回去更重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并學會寬恕。讓孩子說出情緒。幫助孩子發泄委屈,讓他們遇到類似問題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面對沖突的正確態度:積極面對,有理有節,不惹事。但也絕對不怕事。
讓孩子學會分享,請允許他自私。大人不能強迫孩子分享,分享前提是自愿和快樂的。學會如何詢問,別人拒絕還需要尊重別人,或想辦法跟對方談判,學會哪些東西可以分享,哪些東西是不可以分享的,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不強迫孩子分享,讓他知道決定權在他,也讓對方的孩子明白,你需要尊重和等待,因為這個玩具不是你的。
如何幫助害羞,怕生的孩子。給予孩子時間,讓他慢慢融入新環境,父母的演示是最好的引導。父母先跟陌生人聊天,跟服務員對話。害羞的另一面可以是內秀,大膽的另一面也可以是魯莽,如何賦予這些詞意義,完全在于父母的解讀和引導。
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強迫孩子打招呼只能適得其反,父母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當著孩子的面和其他人社交聊天。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引導出來的,如父母有看書的習慣,不對孩子大吼大叫。多問問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做得到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要暫時停止教育孩子,而是先改變自己。
我的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只是有些慢熱。無條件接納是讓慢熱型孩子盡快熱身最重要的基礎。提前給予通知,讓孩子體會與人相處的舒服感覺。
習慣培養篇
找對方法,讓孩子愛上刷牙。讓孩子愛上牙刷,牙膏,孩子對不熟悉的東西會沒有安全感,讓他知道放進嘴里的是什么東西,媽媽也能被我控制著刷牙,知道刷牙是你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執行睡眠程序表,把刷牙當成習慣。
如廁訓練,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過早進行如廁訓練,有害無益。一歲前不要進行,一歲半左右,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脫鞋,脫襪子開始,并教他們把鞋放好,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大人上廁所,借助繪本讓孩子了解如廁的過程,讓孩子明白,我可以掌控我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照顧好自己,我有了自己的隱私。
入睡不是打仗,如何有效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規律休息,充分放電,午睡時間不超過兩小時,白天保證充分運動量。全家的安靜時間,為第二天做準備,收拾上幼兒園的書包,讓他明白睡覺是為第二天做準備。
幾張小圖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時間概念-日程安排表,幫助他養成習慣,樹立規矩和建立規律。工作任務的分配,如收玩具,珍惜玩具。習慣可以改變未來。
孩子粗心大意,是因為你的引導有問題。對細節敏感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學習,與人的人際交往。不阻止孩子對細節的探索,看螞蟻,撿石頭,鼓勵他積極地觀察,觀察細節最好的課堂就是大自然,不要圈養孩子,而且帶他更多地去探索和發展廣闊天地的細節。從“找不同”的繪本開始。
孩子過早看視頻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嗎?看視頻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導致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會導致孩子容易煩躁和缺乏耐心。可以每天一到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隔三岔五去圖書館,動物園或博物館。
美國兒科學會放寬看視頻的年齡,不是大赦令。教育視頻的確對孩子有益,但過早引進容易導致大腦“消化不良。”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對自己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有所控制,空出來的時間安排“不插電”的親子活動。
親子游戲篇
給玩具來場“斷舍離”,輕松培養孩子的好品質。玩具減少,孩子的專注力會更好,想象力會更好,秩序感會更強。不選“聲光電”玩具,選擇橡皮泥,積木,球類等。
讓孩子擁有有序的人生,從學習收拾玩具開始。培養孩子有條不紊得品質從“我到底要你做什么”開始,給予孩子明確指令,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學會秩序的概念。玩具到底該放在哪里,玩具歸類,積木,模型,拼圖等分類收納,可以貼標簽,讓孩子清楚知道玩具該放在哪里。充分信任孩子能做好,幫他建立信心。用“收納箱”“收納袋”“書架”“籃子”等。建立有序的人生,從收拾玩具開始。
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規劃。運動游戲,讓孩子主動運動,公園,游樂場都可以。操作性游戲,這類游戲需要孩子專注一個目標去解決問題,如拼圖,搭積木,升級到組裝一個玩具。角色扮演游戲,就是過家家,扮演爸爸媽媽,扮演醫生,消防員等。創造力游戲,橡皮泥,畫畫,做手工等。學習類游戲,就是讀繪本,大一點有益智類的桌游,數學啟蒙游戲。每周選一到三個玩具,其他的都收起來,兩周到一個月進行一次輪換。
如何陪孩子玩好角色扮演游戲。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喜歡上角色扮演游戲。選擇適合的玩具。
性教育啟蒙篇
進行性教育,關鍵在于建立隱私和界限感。身體的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隱私即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尊重他人的隱私。在洗澡或通過繪本時,讓孩子明白哪些是他的關鍵部位。界限感就是讓孩子知道身體是屬于自己的,你有權利決定誰可以碰你的身體,包括你的父母。不避諱講出生的話題,可以用花的生長,動物的生長來舉例子,不必一次性講完。
媽媽,為什么你有乳房,而我沒有。家長需要摘下成人的有色眼鏡,只需陳述事實解答疑問。認識身體,區分性別,不要給私密部位用昵稱,認識男生,女生有哪里不一樣。摸自己是允許的,但只能在家里做這件事。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或不好意思,而讓別人替代你的教育角色。
教孩子敢于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事件。引進界限的概念,用泡泡的方法告訴孩子界限在哪里,并且什么是安全的接觸,什么是不安全的接觸,勇敢地拒絕,捍衛自己的主權。
親子溝通篇
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明明是你自己說不清。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出發,給孩子簡單有效的指令。如脫鞋,第一步,把膝蓋彎起來;第二步,把鞋子打開;第三步,手握著腳后跟,往外拉鞋子,使勁拉。
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亂夸”。使用描述性語句,強調努力的標準,不要輕易夸孩子容易完成的事情,不過度夸孩子本來就喜歡的事情,避免和他人對比的夸獎。
不要讓你說的話對孩子傳遞著“我不愛你”。家長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孩子,不輕易否定孩子,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接納是指即使孩子的行為和你預想的不一樣,你依然能夠換位思考地去理解他的需求,讓孩子知道,他的任何情緒需求都被認可和理解。父母愛孩子,先從好好說話開始。
對不起和我愛你一樣重要,你對孩子說過嗎?為人父母,你可曾給孩子道過歉,真正的道歉,應該清楚告訴孩子自己今天做錯了什么,指出哪個行為是錯的,還應該請求孩子的原諒,這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給孩子道歉的過程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共情的關鍵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將情緒命名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憤怒,寂寞,傷心,把它描述出來,告訴孩子當下的情緒是什么。共情是愛的共情,家長的情緒是平靜的。允許情緒的發泄。幫助孩子平復情緒,回顧剛剛發生了什么。教給孩子的不是“你現在不哭”,而且沒有父母在身邊,沒人哄你的時候,遇到自己的情緒問題到底該怎么做。這才是共情的真正意義所在。
當孩子感覺更好時,才會表現更好。不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威脅,指出孩子需要承擔的結果,給壞行為一個替換的方案。多說肯定語,少說不。用溫柔的力量去改變,而不是用憤怒的力量來遺憾。
面對孩子的物質欲望,到底應不應該滿足。使用共情,幫助孩子把愿意具體化,語言化。如我知道你的愿望了,如果你想更快得到這個玩具,也許你可以通過打工掙錢,或者制定一個儲蓄計劃。討論物質,就是希望孩子明白,有些快樂可以買到,但還有更多的幸福是無價的。
愛與規則篇
規則和愛并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界限。設定界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孩子不喜歡有驚喜,從小開始建立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應該做的是堅定地執行規則。防止自我為中心的養成,孩子需要適應社會,知道世界不是圍著他一個人轉的。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規則和愛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規則的愛和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Time-out方法已經out了。實施Time_in。第一步,父母的陪伴讓孩子的無理取鬧冷靜下來;第二步,孩子冷靜后,要擁抱孩子;第三步,和孩子討論之前的行為。這樣孩子不會走被孤立的感覺,情緒得到了認可,孩子不會出現反抗行為,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打罵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情緒來時對自己說:和小孩子斗智斗勇用腦力就夠了。不打不罵,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管教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約束,要做到不打罵,平時的規則建立很重要。說到做到。貫徹到底,不對孩子做出讓步,堅持自己的原則。給予選擇,適當放權,說明結果,自食其果。
巧借游戲,讓熊孩子乖乖配合。孩子搗蛋的時候往往是他們缺愛的時候,多抱抱他們。和他們玩抓捕游戲,對沒有觸及規則時用游戲來化解,釋放孩子洪荒之力。
換個姿勢,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視野看世界。孩子有問題,是因為父母觀察得太少。
管教孩子,不是擺出家長的架子。通過語氣和表情讓孩子明白行為的界限。說不可以的時候語氣堅定低沉,讓孩子感到不怒自威。說不的同時,要給孩子解釋原因,說不的時候讓孩子明白父母是認真的,再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解釋。家長盡量少說不,多使用正面語言。
如果孩子很“聽話”,也許是你教育的失敗。我們需要的是講道理的孩子,管教的終極目標是激發孩子的“自我管理機制”,讓他們從小明白什么是對錯,長大才能學會獨立地管理自己。我們需要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非原則性問題上可以適當放權,家長需要早早讓孩子抓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盤,而不是永遠操控孩子的人生。
讓孩子學會守規則,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孩子學會遵守規則需要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認識規則,第二步是建立規則意識。幫孩子養成尊重規則的意愿和習慣,這才是真正的內化規則。父母的身教是讓孩子內化規則的關鍵,做遵守規則的榜樣。
孩子粘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應該先是回應孩子的情緒,解決情緒問題后,孩子的壞行為就不復存在了。孩子越覺得跟你在一起有愛,被接納和信任,就越是容易展現他最真實一面。家長學會不那么容易被孩子激怒,學會使用同理心,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不要代勞和催促,代勞會剝奪他做事情的權利,催促會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提前計劃,適當讓孩子承擔遲到的結果。讓孩子從容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體驗并承擔后果,這才是陪伴孩子真正的意義。
父母成長篇
需要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學習育兒,不是為了調教孩子,更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為了搭建一個通向孩子心靈的橋梁。學會情緒管理,為人父母也是一場修行。心態好,面對外界的評價,心大一些。孩子會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