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習慣養成和師友夾持
21天習慣養成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復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我建議先把總結每日的學習作為第1個21天的內容。后面再補充其他的內容。(我的計劃是1847天,約為88個21天周期,具體周期請根據自己情況安排)
發群里的目的是為了和長期相處的朋友們一起分享進步,參考曾國藩的師友夾持促成功。如果介意隱私的話可以把關鍵詞人名等用英文字母代替。
名詞解釋:
師友夾持的圈子
1.師友:
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有人堪為我師,有人堪為我友。
2.師友夾持:
所謂"師友夾持",因個人能力、意識、志向、性格、毅力等等缺陷,可能無法站立,但前有良師,后有諍友,想偷懶、想不進步,會有"師友夾持"你,迫你站立、迫你立志、迫你建立,所謂被逼成功是也!
有老師在面前教你,有朋友在旁邊相輔助,叫做師友夾持,像用一個夾板一樣把你給夾起來,你跑也跑不掉,荀子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這兩句話就是曾國藩對"師友夾持"的解讀。
此說最早見于曾國藩的家書中,當時曾國藩在北京城外住,他的朋友吳竹如勸他搬進城去住,因為曾國藩欲研習理學,加強自我修身,在城內有良師如鏡海先生,有益友如倭艮峰先生、竇蘭泉等,可以多多加強交流。"吳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
為什么往往優秀的人總是會集中在某一處、以群體的方式出現,而不是分散在各地一個一個零散的出現呢?
就是因為他們往往處在一個師友夾持的圈子中,相互影響、相互激發,今天有人偷懶但看有旁邊有人還在努力于是又堅持一把,明天有人想懈怠又有人來影響他一下。世界上能夠堅持一個方向、堅持一件事做下來的人絕無僅有,所謂的"圣人"曾國藩做事情也一樣經常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并沒有立個目標之后就一條直線走過去。
而正是曾國藩有意為自己建立的"師友夾持的圈子",才幫助他、同時也幫助了他這個圈子里所在的很多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3.圈子:
不是有一群人在那里舉辦活動,你天天去跟他們在一起就是圈子;
形成圈子要有真正的相互交流、了解、溝通、促進和影響;
圈子里的人要有深厚的交情,而不是泛泛之交、點頭之交;
不僅要你能在里面找到良師益友,同時你本身也是別人的良師益友。
這,才是圈子。
PS:以上方法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上,非我原創。如果愿意接受歡迎嘗試,度過一開始的不適后習慣會成為自然。
END.
大家好,我是阮建清,目前開展五年的師友夾持中,請給予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