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是一個時期相對比較穩定的典型體制,在近七百年的漢印時代沒有出現制度上的根本變化,但是在王朝交替帶來的統治政策的變動必然會影響到作為權力階次表征的印章。因此,從整體上看,印章的時代分期與朝代的歷史分期基本是一致的。如同秦印與漢印,但是無論是短暫的新莽政權,還是亂世的魏晉南北朝,其風格特點都大體近似,我們才把這近七百年的印章統歸到漢印中來,但是不同的朝代,還是給予了印章一些不同的時代氣息。
今天我們分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四個時代來介紹漢印的時代分期。
一、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 ,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爭霸,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于山東定陶?[4]稱帝,國號漢,后都洛陽,同年遷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也包括印章制度,官印、私印多加邊欄和界格。制作上以鑄印為主,但是將軍印、以及頒發給少數民族頭領和屬國國王的印章多出鑿鐫。在西漢早期文字仍有秦印的痕跡,多圓筆、布局自然。中期后,漢摹印篆形成,印文趨于方整,出現典型的滿白文官印。官印初期的印面較大,至后期則在23mm~25mm左右,私印從10mm~30mm不等。印章形式和種類變化增多,印鈕的材質也豐富起來。

“彭城丞印”此方印章被認為很有可能是偽作,但是依然可以看到西漢初期的印文風貌,之所以放出這方印章,主要是因為“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楚漢爭霸的兩位主角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皆出身于此。
二、新莽官印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可以說是又一短命的王朝,印章制度也相對不完善,多沿用西漢的制度,加之實物傳世不多,所以一般被印學界所忽視,有些傳世的印章也無法十分確切的考究到底屬于西漢、東漢還是夾在東西漢之間的新朝。
新朝建立之初,為了維護統治,王莽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也必然會反映到印章制度中來。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新朝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依據古制定新官制,置大司馬允、大司徒真、大司空若位,把大司農改為羲和,后又改為納言,大理改為仕士等等。現存的王莽新朝官印保留了大量的官名、官號及一些特殊的宮室名。特殊官名如奮武、附城、理軍、宰、徒丞、馬丞等;特殊官號如大師公、扶恩徒、討穢、右關等;地名和宮室名則更多,我們不列舉了。
馬國權在《治印概說》中提及:“王篡漢建立的新朝,只維持十五年。繼承了西漢的一些遺制,官印用五字,但西漢只兩千石以上的才如此,新莽則上下通用。”關于印用五字,清代朱象賢在《印典》中也有論述:“漢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數用五紀。注:印文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字足也。”就是印都用五個字,如果不足五個字的中間加“之”字來補齊五個字。這是“陰陽五行說”在印章制度上的反應,土數為五,故印文都用五字。

“定胡軍司馬”印,無論五字的規制,韓式粗白文的風格,都與西漢末期的印較為接近。文字的排列從右到左為二二一排列,我們一般比較常見的是最左的一字為“印”字,然后拉長,上下兩部分如同兩字的處理,此方印章最后的一字為“馬”字,上半部保持正常大小,而將下部拉長,可以看到這種筆直的長筆畫并列的處理,從章法上講,與“胡”字的較為密集的豎筆畫處理相顧盼呼應。

“新保寒烏桓西犁邑率眾侯印”,這種多字的印章在漢印中不多見,一般為頒發給少數民族頭領和屬國國王的印章。從形制上四列三行,字字所占面積基本一致,疏密得當,給人一種平和穩定之感。

“納言右命士中”,納言是新莽朝特有的官職,原作大司農,官印大多五字,六字之印比較少見。印中筆畫勻稱,字形成縱勢,方圓相濟,字字所占面積均等,與西漢印文情況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印文風格與西漢略有不同,印文在“六書”的基礎上多了一些變化,應該是摹印篆到繆篆過渡的一種中間形式,比之摹印篆文字更加緊密。
三、東漢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因為洛陽在東,而西漢定都之長安在西,所以史稱東漢,劉秀建立東漢并開創了光武中興。東漢在文化、科技、佛教、軍事等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我們也可以從印章中找到其中的蛛絲馬跡。
東漢的官私印雖鑄鑿皆有,然鑿印增多。曾整體上看,印文筆畫已略失西漢渾圓的風韻,呈現方直規整的趨勢,嚴謹遜于前代,大朱文印漸漸滋衍。官印尺寸則在22mm~26mm之間,私印在15mm~23mm之間。印質扔以銅為主,亦有涂金、銀質、玉質等,私印印鈕有瓦鈕、龜鈕、橋鈕、辟邪鈕。兩套印、三套印制作極其精細。

“廣陵王璽”與我們之前幾講提到的“淮陽王璽”其筆畫的風格已經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棱角更為突出,比之之前的圓潤,更多了一份硬朗與剛毅,雖然在一些轉折處還可見圓潤的處理,但是兩相比較已經顯得方整很多。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在筆畫轉折或者尾端的處理的不同會帶來印章風格的迥異。

“漢匈奴破虜長”印,筆者找到兩方印文相同,但是保存程度不同的印圖。首先我們之前提到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佛教上的貢獻是很突出的,也可以從這方印中看到一些軍事上的痕跡。東漢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而各地方豪強地主實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沒有西遷的部分匈奴、羌族內遷,鮮卑占據漠北都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從中知道為什么東漢的印章風格,更加的方整硬朗,與當時的尚武是分不開的。所以欣賞古印,我們不光是要欣賞其中的美,更可以從中窺見歷史的變遷。


這兩方東漢的私印,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印風比之官印更加的豐富與多樣,既有保留西漢遺風的較為圓潤的粗白文印,亦有偏于方整一些的筆畫較為纖細的白文印。
四、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中比較混亂的時期,也是各朝文人、史人比較回避的年代,不為別的,只為五胡亂華中原地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中國歷史有幾次人口驟降的時期,魏晉南北朝就是其中之一,特別在五胡亂華之后,漢人的人口幾乎下降了七成。大家在欣賞小說、連續劇等文藝作品的時候,也切勿將其中的情節當歷史來看。
此時期的印章大體沿用漢代體制。魏晉官印文字略遜于漢官印,并加上了朝代名稱。私印中多采取懸針篆。晉印傳世不多,與我們之前講到的五胡亂華有很大關系,雖承襲漢制,但已失漢風,印文細弱。至南北朝時期,印章的制作更加粗糙,鑿款草率,文字乖謬,延續了六百余年的漢印典型逐漸紊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紙張的廣泛普及通行,封泥逐漸失去了作用,出現了鈐印在紙上的朱文官印,導致了南齊至隋朝以下官印制度的變革。

“馮泰”印,三國時期一方私印,我們從中既看到了已經漸漸不用的口字邊格,也看到了其中的懸針篆的風貌。曹魏是隸書走向高峰的時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于篆意的隸意在其中。

“親趙侯印”,此印為東晉十六國趙國印章。從中我們似乎還能看到東漢筆直方整的影子,但是制作上已經略顯粗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