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日記隨筆(第八日)
文:我是素顏
一條靜溢的河穿過市中心,河水輕輕蕩漾緩緩地流淌著。河畔的過道上有匆匆路過的行人。廣場上是鍛煉的人群。跳廣場舞的大姐大媽是中國的廣場特色,不過各地曲調不同,舞姿不同,風格各異。
四個穿著民族服的小伙子伴隨著特色的音樂,跳起了自己民族獨特的舞步。裹在身體上的衣飾讓他們的舞姿和少女一樣嬌柔。看上去頗有點孔雀舞的步伐。
一處綠植環繞的小空間,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者正坐在小凳子上,抽著煙槍。長長的煙槍頂在地上,老人悠然地吸食著,煙氣淡淡地散開。我們每天上樓的時候,在六樓的轉腳處,也有一位五六十歲的老者在吸煙槍,煙味一時散不去,還是挺濃郁的,但不嗆人。平日里他的煙槍就守在角落里,旁邊是一個小板凳。專門過去聞了聞,煙槍中散發的味道還是濃濃的。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特色。匆匆而過的人群,不乏帶孩子的媽媽和奶奶的身影。孩子被裹在背上的包裹帶中,上面露著半張小臉,小眼睛張望著有限的小小世界。下面的兩個小腳包自然地垂在兩旁。他們長大之后可還會有在長輩背上的記憶?包裹大多為刺繡品,最多見的是深紅的帶有絲絨的傳統布料,上面繡著花樣。
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多是穿著和我們一樣的漢族人,但也不乏不同穿著的女人們,有一些包著像我們睡覺的枕巾一樣的花頭巾,有一些把長長的頭發,套著油亮的里套子,一圈一圈盤在頭上。還有扎著羽毛的男人出現在馬路上,衣上的衣著配飾各有特色。他們和廣場上雕塑上的不同名族的人群一樣,每個民族有各自的穿著打扮方式,有不同的歌舞形式。正巧舞臺上有廣場舞比賽,少數民族的舞姿要轉換成廣場場的形式,也算云南特色的廣場舞了。
騎著電動摩托匆匆駛過的小商販,摩托車后面載著兩個連在一起的竹筐,竹筐里面是兜售的各式新奇水果。也有不嫌辛苦,一肩用擔子挑著兩筐水果的小販,一顛一顛地走來。
筐里的水果是我們不太常見的,有一枝枝綠色的蓮蓬,也有楊貴妃最喜吃的荔枝,還有一管管細細的竹筒飯,也有圓圓的鵪鶉蛋一般的李子,還有口味顏色不同的玉米面或紅棗面蒸糕。
用手機拍攝兩個自行車載著蓮蓬和蒸糕的小商販的美食時,賣蓮蓬的男商販惡語拒絕,用手擋住了鏡頭:不許拍。另一位小商販解釋:怕你們舉報呢。
生存不易,理解萬歲。
這個城市四季如春,適合很多水果種植生長。又見到一種與石榴相近的百香果,捏起起松松軟軟的,沒有石榴豐滿。咬開外皮,里面有一些酸酸的黃綠色果粒,挺開味。綠色的梨子超大個,一個足有一斤多,恐怕吃的非得幾個人“分離”不可。還有黃色的大瓜,張了嘴的無花果,黃色的李子等。
新奇水果多,蔬菜種類也多樣。很多綠色枝蔓類植物叫不來名字,也不知好不好吃,習慣不習慣吃。價位倒是一點不貴,比起我們習慣吃的白菜、黃瓜之類常食用的菜蔬要便宜許多。
難怪昆明被評為宜居城市。不高不低的溫度正當時,讓人感覺很舒意,午休時間不覺可以延長到三四個小時,而平日在家鄉,十五分鐘就足夠。行走在路上,處處有綠植,各色的花兒也爭奇斗艷連成了片,是一處天然的氧吧,好看養眼好聞養心。
當然了,所有景都在外來者的眼中,司空見慣的本地人自然是不以為然的。正如人們所言“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而旅游呢,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自然外面的景色再好,也只是遠觀而已,永遠走不過心的深處。能夠駐雜在心深處的地方,還是屬于一個叫家鄉的地方,那是一個讓人呆膩歪,恨不得永遠逃離卻又讓你夢魂牽繞之處,無論走多遠多久都舍不下,那個地方也是吾心安處,是每個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