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突然想到談談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改革。
貌似早期改革的例子就是商鞅變法,還有差不多時期的吳起變法,李恪變法等等。商鞅變法很成功,當然商鞅的下場不太好,被車裂了。吳起變法失敗了,下場也是很慘。
后來就是秦始皇廢除封建制改成帝國郡縣制,結果不是很成功,秦朝二世而亡。漢承秦制,為了稍微緩和人們的老思想,漢朝初期采用郡國并行制。漢朝歷史上有名的變革者就是王莽,對于其變革的成果,本人不太了解,但是王莽的新朝是一世而亡。
再后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貌似很成功。
到了北宋,最有名的變革者人人都知道,就是王安石,雖然這個變法在很多人的分析里被批評為不務實,比如青苗法,沒有考慮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但是變法的失敗顯然不是由于新法的效果所決定。更多的是守舊的實力不想改變。記得初中課本上就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說祖宗之法不可變。之后,王安石被遣送回家了。
明朝最有名的改革者就是張居正,其改革成果是被認可的,但是其下場不太好,死了之后就被開棺戮尸,兒子被逼上吊。
清朝著名的改革者雍正被電視劇描述成為一個情感生活豐富的人。實際上,我感覺雍正就是累死的,雖然他吃丹藥中毒也是一部分原因。我認為雍正才是清朝最有成就的皇帝,雖然只當了十多年。雍正深知康熙朝的弊病,力圖改革。但是他也知道改革對于自己以為這什么。印象很深的一個場景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告訴乾隆千萬不可以得罪讀書人,但是改革勢必要得罪讀書人,所以雍正立志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完成改革。雍正的改革很成功,一個數據說明,自從人頭稅在雍正一朝被改掉了之后,中國人口增長飛快。可是后事把雍正描述成了什么,好色殘暴的昏君。為啥,他得罪了拿筆的讀書人。
晚晴的戊戌變法更是把國家不愿改革的那種扭曲的欲望表現的淋漓盡致。變法只實行了百天。可見頑固勢力是多么強大。
每一次歷史的變革告訴我們,改革者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即使改革能夠成功。因為中國從秦始皇那會兒到近代相比歐洲,變化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人家那是環環相扣的劇變,咱這里是就是雞毛蒜皮的小變化,但是很多情況下還變不了。
雖然變化不一定是好事,但是就像水不流動,終究會變成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