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人為什么會不快樂?我們為什么喜歡同別人比較?
你猜,獲得銀牌的選手和銅牌選手,誰會覺得更快樂?
按我們正常的思維,成績好,當然會更快樂。
康奈爾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結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銅牌選手比銀牌選手更快樂。
原因是,人會用反事實思維進行思考。
也就是說,人會采用與現實相反的可能性進行推理想象,重新建構一種可能性,也就是,“如果怎么樣,就會怎么樣。”
銀牌選手會想,如果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拿到金牌,只差一點,太痛苦了。
而銅牌選手會想,差一點兒就是第四名,得不到獎牌,只差一點,太幸福了。
傅園慧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得到100米仰泳銅牌后非常開心:“啊?第三?。坎⒘械谌??那我對自己很滿意的?!?/p>
而她在2017年游泳世錦賽上以0.01秒的微弱差距惜敗,摘得50米仰泳銀牌后,她哭著接受采訪,頒獎儀式中仍在落淚:“表面上看這個結果還可以,但在我看來,這是個心碎的結果”。
一個人的成就如何,金錢多少,實際與幸福沒有完全的正比關系。
人往往會去作比較。
如果你年終獎發了5萬,你可能會特別開心。
而當你得知你同事拿了10萬,你的開心情緒立馬就消失了,心里可能涌起的是,他憑什么。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
大意是,每個人都有了解自我,評價自我的沖動,在缺乏客觀標準的情況下,我們會去和別人比較,在比較中找尋意義。
而這比較存在三個問題。
一,這種比較不準確。
你覺得別人開心快樂,其實別人未必是你眼中的優勝者,他也有自己的煩心難過事。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眼中的顧佳當然是人生贏家,可顧佳也發愁,要還房貸,要考慮如何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顧佳眼中的王太太也是人生贏家,可王太太也發愁,孩子不理解他,在太太圈排不到C位。
二,比較時會非理性。只看到別人有的,而忘記自己擁有的。
比如,你愿意和李嘉誠交換人生嗎?
如果回答愿意,請先想想,李嘉誠已經92歲啦,你是否真的愿意?
三,比較會對人的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
不管你過得多好,一旦發現有人過得比你更好,“相對貧窮”的感覺總是會打擊到你。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租房,會羨慕顧佳的大平層,顧佳又對王太太的頂層復式贊嘆不已,而王太太在太太圈也排不到C位。
但如果這個鏈條反過來,大家都會快樂得多。
王太太房大過顧佳的房,顧佳的房好過王漫妮租房,王漫妮住得起好地段的房,而多少人住在不見陽光的地下室。
向下比較,看看自己已有的,或許我們會快樂許多。
在社會比較中,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一、調整比較的方向。
我們盡量不在自己劣勢的方面,與他人比較。
我們盡量向下比較,找到成就感。
如果非常要向上比較,目的可以換成,向上比較,以便找到前進的動力。
二、建立多元化的比較體系。
還記得上面李嘉誠的例子嗎?
他有金錢,有地位,但是沒了青春,沒有強健的體魄。
如果我們在比較中,除去財富,再加上,和諧的家庭,健康的身體,愛的感受,總是看到自己有的,而別人沒有的,我們會比現在快樂許多。
三、做小池大魚。
我們常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如果在一線城市,你表現平平,那就考慮回到二三線城市,說不定會有新的一番天地。
你快樂嗎?
你會經常與別人比較而產生不快樂的情緒嗎?
你是如何調整這種不快樂情緒的呢?
我是千洛,讀書,寫字,享受人生,歡迎點贊,留言,轉發,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