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現實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不管自己是否學識淵博,也不管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總喜歡去糾正別人,給別人提意見,教別人做事。通常有兩類人,喜歡固執己見,糾正別人。
第一種:認知水平低的人
喜歡糾正別人是一種修養不夠、認知水平低的表現。認知越低的人,說話越絕對,認知越高的人,兼聽則明。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去克制糾正別人的沖動,因為自己說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
稻盛和夫說:“成年人之間只能篩選,不能教育,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想法和欲望,因為人永遠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收起自己改造別人的想法和執著。無論朋友、伴侶、合伙人皆是如此。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認知水平低的人,往往很狹隘,無法打破自己的格局,不知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所有他們想不通那些和他們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的思維方式。
有一次參加一個聚會,大家就聊天,有一對丁克夫婦,談到他們結婚十幾年沒有生小孩,席間就有一個40多歲的女人,她有兩個小孩,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她聽完丁克夫婦的話,張口就說:“你們有去看醫生么?”那對夫婦就解釋說:“我們身體沒有毛病,我們只是一直避孕而已。”那個女人就說:“我建議你們趕緊生一個孩子,你們沒有孩子老了怎么辦。”丁克夫婦就說:“有孩子老了就一定會不孤獨的么,多少有孩子的老人,不也成了空巢老人。”那個女人就說:“我的小孩很乖的,他們不會的。”周圍人感覺他們話不投機,就趕緊打圓場,換了一個話題。
其實這個女人自以為給了別人良好的建議,其實她這就是一種認知水平低的表現,她的認知里,只有結婚生子帶娃這一種生活方式。其實無論結婚與否,生子與否都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都只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活得是否開心取決于自己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無論單身、結婚、有孩子、沒孩子,都能活得很好,沒有智慧的人,無論哪一種生活方式,都是煩惱多多。
第二種:自我認識不足,自以為是的人
有人問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難的事”。
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
那人又問:“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說:“給別人提建議”
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
認識自己這件事是很困難的,所以很多人只能做容易的事,于是就選擇做一個沒有自知之明,又喜歡給別人提意見的人。
生活中,有一類人,就是當大家在一起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提出一個方案,然后他就挑出各種毛病,你調整好方案,他又接著挑毛病,最后你說讓她出一個方案,他又各種理由推脫。這種就是典型的做不了難的事,只會動動嘴皮子,給別人提意見。挑毛病,指責別人是很容易的,張嘴就能說出來,很多人以為找出別人的毛病,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是很高明的事情,說得頭頭是道,讓他自己出方案的時候,就什么也想不出來。找問題很容易,但是讓她出一個更好的方案,她辦不到。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自己都不明智,又有什么水平給別人提意見呢,可現實往往很諷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喜歡和別人爭辯,越不喜歡給別人提意見,越是沒有水平的人,越是喜歡勉強別人,越是喜歡給別人提意見。
寫在最后
榮格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光和發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如果你是智者,別人有問題自然會來向你請教,這個時候,你給出的建議才有價值。如果你不是智者,你糾正別人,提出的意見,通常也沒有什么價值,別人也多半不會聽。
成年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沒有對錯,只有不同,何必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呢,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生活環境不一樣,家庭背景不一樣,機遇境況不一樣,活法當然也不應該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