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將至,幾片黃葉懸掛在光禿的枝頭,它們是這個冬天最后的堅守,在等待節令下達撤離的命令。冬至過后,陽光明麗,清冷無比,冷空氣已經完全占據了上風,北方迎來冬季最寒冷的節氣: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時值陽歷1月6日左右。這一輪的小寒在2022年1月5日,農歷的十二月初三。
01 小寒氣候
小寒,顧名思義:天漸寒,尚未大冷,小寒之后還有大寒。小寒時節太陽已經自南回歸線北移,白晝漸長,但此時北半球每天接收太陽光的熱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熱量,入不敷出,因此氣溫仍在持續下降,這與夏季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的下午2點左右,而不是正午時分是一個道理。
通常小寒節氣日這天還不到最冷,但節氣日過后第四天進入“三九”,恰在小寒節氣內,俗話講:“三九嚴寒”,數九歌里唱到“三九、四九冰上走”,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民間流傳著許多小寒節氣的諺語,反映了小寒節氣的氣象對未來天氣的影響。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無雨,小暑必旱”、“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等,雖然還不能解釋其中的必然聯系,但這是人們在實踐中觀察所得,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得到科學的答案。
02 小寒物候
小寒有三候:一侯"雁北鄉",即大雁開始北飛;二候"鵲始巢",指喜鵲開始筑巢;三候"雉始雊",是說雉開始發出求偶的叫聲。三候都體現出了陽氣的漸顯,都是一種回暖的象征。雖然小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冷時期,但是也是氣溫回升的過渡期。春天要來了,自然萬物都開始為新生活做準備了。
蘊藏勃勃生機的不止是飛鳥,還有花木。古人認為風是應花期而來,并發現了花期與節令的關系,稱之為花信風。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個節氣,每氣三候,計二十四候,每侯對應一種花開,即為二十四番花信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小寒時節梅花不畏嚴寒,傲雪怒放。透過冷若寒霜的外表,第一番“花信”送來了春的氣息。
03 小寒習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節令文化、宗教文化與飲食文化緊密交融,每一個節日都有相應的特色吃食并且有相關的傳說故事。通常小寒節氣里有一個影響范圍頗廣的民間節日:臘八節。
臘八節要喝臘八粥。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和降伏六師外道之日,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佛教各寺院在這一天會煮七寶五味粥以供佛齋眾,所以臘八粥也叫“佛粥”。佛教傳入中國,臘八這天,寺院會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后經歷代演變,“臘八”這個佛教節日,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習俗。
臘八節還要腌臘八蒜。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成品顏色翠綠,口味偏酸、微辣。因多在臘月初八進行腌制,故稱“臘八蒜”。將剝了皮的蒜瓣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據說臘八蒜有一個非食用的用途。臘八到了一年的年底,無論大小商號,還是尋常人家都要進行年底的盤點,計算盈虧,催收賬款。中國人含蓄,過年了找人家算賬催款,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債主就帶著臘八蒜,到欠錢的人家送信,表達算賬催款的意思。
小寒已進入臘月,年味漸濃。童謠說:“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食粥,實際上是揭開了春節的序幕。人們從此開始有步驟地忙年,殺雞宰羊、煎炸烹煮,為年的到來做著各種準備。
小寒雖冷,因為有了對年的忙碌,對春的期盼,心中已是暖意融融。嚴冬已至,春不遠了。(敬請期待下篇:節氣的智慧--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