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里談這個話題確實有些狂妄,可能有很多人會噴我,有的人會說你算個啥?還來談這個當今社會熱點問題。事實就是事實,我在一線從事基層輔導員工作已經11年整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有些發言權,雖然不權威,但卻代表大多數。
首先我要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認識≠了解
? ? ? ? 認識一個人,我們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來自哪里、就讀于什么學校什么專業,學習成績如何等等……那么又如何了解呢?例如,有很多同學素未謀面,相識只不過是知道一個名字,但是我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背后還有多少故事、也不知道其行為風格。偶爾,能通過言語風格、對某些話題發表的觀點、和同學們互動等情況加深認識、尚不能稱得上是了解。
? ? ? ? 我們借用一個情境來感受下:想必每個輔導員老師都遇到過選錯學生干部的情況,這可能也是很多老師覺得困擾的事情,選拔一個學生干部相對容易些,但是他能不能達到你的預期就不一定了。但是有的輔導員老師選拔學生干部情況就能很精準;如果你跟其他輔導員老師溝通交流的時候說我選某某當學生干部了,他可能會說“哎呀,你怎么選他呀,你可真不了解他”。
? ? ? ? 為什么同樣一個人,周圍人都對他認識,知道他姓甚名誰,來自哪里,過往經歷過哪些事情,為什么對他未來行為的發展缺少一定的預見性呢?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學生并不了解。如何了解呢?就要這些對行為做出研究和判斷,這個選拔學生干部的情境是為了讓大家體驗我們對人的敏感度的重要性。
? ? ? ? 我們怎么來研究和判斷行為呢,就需要一些科學的工具、方法和角度。我覺得DISC給我們提供兩個非常好的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關注人還是關注事?
第二個維度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或者是做事行動快還是行動慢
如何區分這兩個維度呢?那就是DISC
那么咱們來具體看一下DISC都代表什么行為特質
D特質
I特質
S特質
C特質
下面我用一個情景來形容一下:
“你的學生到辦公室告訴你,他的錢包丟了”。恰好你的辦公室里的學生聽到了會做何回應?或者是你聽到過的回應有哪些?
A學生:我會先問她錢包里有放重要的東西嗎?在哪里丟的?如果有銀行卡身份證等重要的東西,會讓她將身份證銀行卡趕緊掛失。
B學生會問她:在哪里丟的?包里錢多嗎?是否有證件和銀行卡?目前辦了掛失和報警沒?需要我做些什么?
C學生:我第一反應是“天啊!丟了!什么時候的事兒!里面東西多么?!”震驚完了之后...再慢慢幫她理思路....
D學生:我會問,里面有沒有卡呀,錢丟了沒有關系,卡丟了多麻煩。不過,事情發生了,接受教訓就是,一切可能都是最好的安排,為自己免了一次災禍。這是我自己常用的辦法,負面的事件一定都有正向的意義。
F學生:什么時候在哪里如何丟的、錢包里都有什么證件票據多少錢、有沒有報警或掛失,也會說些破財消災以后多小心的話
E學生:去年我的一個同事就是這樣,進來辦公室就說早晨坐地鐵錢包被偷了。我說:身份證,銀行卡通通在里面嗎?她說:是的。都要回老家掛失。我說:丟已經丟了,不要懊惱難過了!你現在一定需要現金,我借你點現金周轉吧~
G學生:我會問第一在哪里丟的第二錢包里都有什么第三探討有哪些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