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臥薪嘗膽、韜光養晦——越國的大發展時期
公元前470年,越王勾踐虎口脫險,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勾踐背負著如此血海深仇,回國之后必將有著一系列的大動作,當然,首先是要恢復自己的實力。吳越之間的關系即將發生重大變革,這種關系的變化,甚至會改變整個春秋歷史的格局。
勾踐的自我提升意識
公元前470年,勾踐歸越。文種率領越國眾卿、大夫迎接勾踐。百姓陳于街道兩側,夾道歡迎,山呼大王。
此時的越國前來迎接越王的儀仗隊伍雖然沒有了大國的陣勢,可勾踐卻細致的體會到了大家的熱情,這令勾踐感動的幾乎不能自已。如此景象令勾踐更加堅定了要帶領越國人民走向復興的決心,要報復吳國對自己乃至越國人民的作踐,甚至要超越歷史,成就一番新的輝煌。
想到未來,勾踐首先開始認認真真的總結起了自己失敗的原因。經歷了這一番巨大的磨難,勾踐早已經將人生成敗興衰看的很淡,也正因為如此,勾踐如今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反思自己過去的錯誤。
1.自己生于王者之家,從小衣食無憂,又聰明過人,善于權謀之術。這樣的背景和性格導致自己幾乎沒有受過什么委屈,都是在別人的贊美中長大。
2.初登王位就打了一場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大勝仗,以區區幾千人馬,打敗了吳王闔閭的三軍,并且在戰場上砍傷了吳王。這讓自己更加覺得不可一世。
3.有了范蠡、文種的幫忙,越國的實力在檇李一戰之后,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迅猛增長。從經濟到軍事,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由于自己眼界狹窄,當國力增強之后就以為自己有著與吳國的一戰之力。卻不知,在這兩年多的時間吳國早已經強大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地步。
這幾條原因加在一起導致了自己在夫椒之戰前,聽聞吳國大軍壓境,并沒有聽從智者范蠡的建議,高筑城墻,以逸待勞。而是親率全國兵力跑到太湖中間去和吳國決一死戰。這是自己有此大難的根本原因。勾踐想,甚至如果當年闔閭大兵壓境之時,在檇李之戰中如果自己戰敗,也不可能輸的這么的慘。
可是,否極則泰來,這一切的遭遇讓現在的自己,完全換了一番血液,以往的這些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夫椒戰敗,自己被圍會稽山之時,曾經受不了戰敗的打擊,想要一死以謝先王;可最終自己還是挺了過來,把臉讓別人踩在地上,完全不顧及所謂的“面子”,卑躬屈膝,請求吳王只要肯饒自己一命,任何條件都可以接受。入吳三年,每天鍘草喂馬,清理馬廄,晚上與夫人和范蠡一起擠在一間小小的石室,甚至為了虎口脫險,親自去嘗那世界上最惡心的仇人的糞便,這令自己的身份從天上一下摔到了地底下,把勾踐身上一切的傲氣、剛愎,洗刷的干干凈凈。
大仇必須要報,可以如今自己和越國的情況,想要報復吳國簡直是天方夜譚。只有將越國的土地要回來,經濟搞上去,人口搞上去,才能重新打造一支雄壯的軍隊,才有可能攻破吳國的大城,把那個虐待了自己三年的夫差揪出來報仇。
如何才能實現這一切?還是要利用夫差的那顆同情心。想要自己爭取回土地是不現實的,只有繼續麻痹吳王,讓他主動把侵占的土地還給自己,這是唯一的方法。想到這,勾踐不得不再次收起自己隨時想要張開的那復仇的爪牙,把自己繼續偽裝成乖巧的貓咪,博取吳王夫差的同情。
除了態度上的謹慎,勾踐通過這么長時間與范蠡的接觸,還總結出了一些道理。想要強大,自己必須要擁有超人的智慧。自己雖然天生聰穎,可是生于蠻夷之邦,從來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范蠡的智慧也不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讀書和思考才得到的。于是勾踐做出了一個決定,自己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越絕書》中用一句話描寫了勾踐增強自己個人修養的方法:“晝書不倦,晦誦競旦”
。
自古以來,帝王之家必有其培養接班人的獨特方法。帝王之術是中國各家思想流派研究當中最為重視的方面。可以說越國是個暴發戶,越王允常憑借之一己之力開創了千里疆土的盛況,可卻沒有總結出一套治國、提升個人修養的方法,更沒辦法把一套成系統的方法傳授給他的接班人。越王勾踐受大辱,和個人修養不到位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勾踐本人,能夠通過一番磨難意識到這“學習”的重要性,可謂不枉此劫難。這是勾踐日后能夠滅吳復仇,稱霸于天下諸侯之間的重要原因之一。儒家圣人孔子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單憑天生聰明的頭腦思考,卻不學習讀書,很可能使一個人偏離方向,給自己惹來巨大的麻煩。
增強個人修養,增加智慧,這是勾踐此次入吳從智者范蠡身上學習到的。另一方面,勾踐從吳王夫差的身上也學到了很多。夫差發全國之兵,大局進犯,其根本目的是為父報仇。可是當自己投降服軟的時候,夫差卻動了惻隱之心。在吳國的時候,夫差的態度也總是反反復復,時而被伯嚭左右,想要放勾踐回去,時而又不得不聽聽伍子胥的說辭,想要殺掉勾踐。從夫差的身上,勾踐學到,做人不能反復無常,要堅定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勾踐要復仇,他害怕自己像夫差當年那樣,被敵人的“巧言令色”所誘惑,于是勾踐決定要記住這次徹骨的痛。
勾踐的做法,日后成了一個傳承數千年的成語:“臥薪嘗膽”。
所謂“臥薪”,就是不睡在床上,而是睡在柴火堆上。這樣做自然會導致睡得極其不舒服,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勾踐選擇用這樣的方法讓自己記住在吳國時候的艱苦環境。“嘗膽”,就是將一個動物的苦膽吊在自己的頭上,每天睡醒的時候都要嘗一嘗這個苦膽的味道,以提示自己曾經在吳國吃過的苦。有人調侃勾踐“嘗膽”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以膽的苦味讓自己忘記“嘗便便”的味道,不知是真是假,當然,真相可能只有勾踐自己才知道。
《吳越春秋》上,記載了勾踐更多為了提醒自己受過的痛苦而虐待自己的辦法,讀書困了,眼睛睜不開的時候,就用一種名字叫做“蓼”的帶有極其辛辣味道的植物葉子擦眼睛;腳冷了的時候,就用更加寒冷的冰水去泡腳。冬天經常也在懷里抱著冰,而夏天則要懷里抱著火爐。晚上經常睡醒了哭泣,哭完了還要大聲嚎叫。
如此一番記載未免太過匪夷所思,如果是真實的話,大概勾踐不到五十歲就去世和這些舉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全都是極其傷身的做法,睡眠不足會導致氣血供應不上,用寒水泡腳必會導致寒邪入侵,而夏天懷抱火爐,熱邪會侵入經絡,久而久之必會身患大病。無論其是否真實可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勾踐復仇的怒火燃燒的熾熱程度。恐怕這段時間勾踐想要復仇的程度,比當年鞭尸的伍子胥還要強烈的多。如果我們能心平氣和的客觀看待夫差和勾踐這兩個人,我們不得不說,雖然歷史上后來發生的真實情況是成王敗寇,吳國終被越國所滅,但從某些方面來講,夫差真的比勾踐大度、仁慈。諸位不要覺得勾踐遭受的打擊比夫差大,對于夫差來說,勾踐可是自己的殺父仇人啊!自古以來,兩種仇恨不能不報: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可夫差最終還是做到了放勾踐回國當他的越王,甚至還在內心里把他當成兄弟看待。但從這一點來說,似乎以往人們對夫差和勾踐二人的態度,有些偏激了。但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越王勾踐為了復興越國,不但做到了晝書不倦、臥薪嘗膽,還為百姓做表率,做到了“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自耕自食”。沒錯,復興越國,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百姓的力量,以往自己身在吳國,還能得到百姓的記掛,是因為大夫文種挑起的民族仇恨,百姓們對他們的越王有著憐惜之情。如今自己回國,為了讓百姓們繼續保持這種心態,自己必須要做到簡樸節約,以身作則。只有百姓們繼續愛戴自己,越國的力量才能夠強大,復仇之事,最終還是要依靠民眾的。
勾踐如此勵精圖治的行為不但感染到了越國的百姓,最主要的是感染到了整個越國的貴族、官僚階層。以往越國的老貴族因為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很少思考如何進步這個問題。勾踐歸國后,以身作則,自己奮發讀書思考,令很多越國舊貴族也開始走上了讀“圣賢之書”的道路。再加上他們對范蠡、文種這二位外來之士的認可,使他們更加的努力。這導致在整個越國內部的貴族階層,刮起了一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風氣,為越國日后走上強大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