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語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無心。”,有時候用心時要無心而論,結果會更好,教育的本真也是順應孩子的差異,于恰恰處看似無心所為的激發(fā)其自主向上的學習力。
今晨讀到一則故事,有一位幼師畢業(yè)的女孩,工作幾年后,利用自家的屋院創(chuàng)辦一所小小的幼兒園,即是園長也是老師,每天教孩子讀讀寫寫畫畫,可是在教孩子學這學那時,總是有孩子一會舉手上廁所,一會要干什么的,不能怪怪的守紀律,一次老師母親病重離開40多天,讓其婆婆幫忙照看,40天后立馬趕回來,卻發(fā)現(xiàn)教室里,孩子們學習興頭十足,問婆婆,婆婆弱弱的說:“我不識字,沒發(fā)教他們,只是讓他們中先自學會的當小老師教其學的慢的孩子,相互教,相互學,積極鼓勵自學好的孩子,就這樣他們學習興頭起來了,也就沒人上課不聽話了。”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恰恰是婆婆的無心所為,讓孩子們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激發(fā)了孩子自主學習,還符合幼兒時期的“玩樂”心理,孩子真正的有所成長。
看完這則故事,讓我深思,如何尋找到各個成長時期符合孩子心智發(fā)展的教育方式,或許才是老師們無心顧及卻急需的,而不是熱心班級管理、考試分數(shù)、知識傳授等雖用心而不得的。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