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的1月,讀了兩本關(guān)于張愛玲的書,一本是張愛玲的傳記,讀完后馬上又讀她的小說集。其實對于張愛玲,從小到大陸陸續(xù)續(xù)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她的小說也前前后后讀了很多。傳記把這些印象重新又串了起來,并且那個作者顯然是個女性,用了很多抒情的描寫。對于傳記中描寫的有些小說,因為閱讀的時間太過久遠,有些可能也沒看全,就去圖書館找了小說集《第一爐香》重新看。
? ? ? 偏偏這個是多年不遇的特別寒冷的冬日,偏偏那些文字、那些人物心性、情感都偏涼薄,于是,我覺得這個冬天不再看她的文字了。我需要明媚的陽光來溫暖在持續(xù)零下的溫度中凍僵的四肢和胸膛。
? ? ? 在我看來,愛玲的母親、姑姑應(yīng)該都是些可愛的人物,在那個年代,她們美麗聰慧,敢于向舊時代挑戰(zhàn),接受新教育,去看新世界。如果是一般的孩子,對這樣的兩個長輩,應(yīng)該會有很多的愛很深的情,即便是母親、姑姑身上也有各種缺陷,但總歸是一份割舍不斷的親情。但是愛玲顯然有些偏冷,生性的孤傲,以及童年遭遇的那些陰影,讓她的心外面似乎包裹著一層隔離帶,那些熱血的能量無法輻射給周圍的人。后來去了美國,跟母親,跟姑姑就沒有了來往,母親去世,她收到了一箱母親的遺物,一些古董,正好給她賣了來維持那斷顛沛流離的生活,讀來心酸。
? ? ? 她的光和熱只給了一個人——胡蘭成。對于這個人我已經(jīng)不想去評說。我只想說愛玲生命中最炙熱的那部分已經(jīng)全部被他吸走了,從此剩下的都是孤冷、涼薄。
? ? ? 胡蘭成說:“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她生命中最璀璨的年華在民國時代,那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她的綻放也只能是在上海。恰恰都是在最好的時間,再早一點,十里洋場尚未繁華;再晚一些,新政權(quán)剛剛建立,她那些風(fēng)花雪月的文字顯然也不合時宜。一切都是最好的時機,也恰恰在屬于她生命中的這個最好時代,她遇見了愛情。她的愛情,別人似乎也給不了、也不敢給。胡蘭成出現(xiàn)了,讓她熱烈燃燒、讓她盡情綻放。而后,又帶來漫天風(fēng)霜雨雪。這是個最壞的時代。
? ? ? ? 出名要趁早,在最美好的年華,她接受了上帝最慷慨的饋贈,原來這些禮物其實早就被標上了最昂貴的代價。異國他鄉(xiāng),她的落魄悲慘境遇讓我不忍翻讀。貧窮限制了想象,當文字被焦急地去用來換米時,一切似乎都變了味。還好,她有那些愛才的朋友:胡適、宋琪夫婦、平鑫濤等等,一直在鼓勵她、幫助她。她也一直在思戀著故國,那里有她的根有她的魂有她無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有她生長的陽光和水。可惜,她回到臺灣回到香港想盡情創(chuàng)作時,與她共患難的丈夫年邁多病已經(jīng)離不開她,于是她不得不再回到那片無根的國土,最終孤獨終老,再沒回來。
? ? ? 我想,八十年代后她無論是回祖國大陸還是香港,都會受到無數(shù)粉絲的熱捧,鮮花和掌聲會比她年輕時更甚。優(yōu)厚的物質(zhì)待遇、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招護,應(yīng)該是應(yīng)有盡有。她的晚年也完全可以是熱鬧溫暖的。但是,她沒有那樣選擇。
? ? ? 也許她本來就是棵寒帶植物,硬生生把她移到溫室里來,哪怕日日眷顧、刻刻照護,她終究是要干癟萎謝的。那么,就讓她在那積雪的高崖上獨自迎風(fēng)傲立吧,哪怕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她也只愿獨自盛裝作別,安安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