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評估的理論依據
聯結主義的試誤,行為主義的控制反應,格式塔學派的頓悟,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問題空間”與“算法”,建構主義的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專家-新手問題解決模式,認知神經科學對問題解決的研究。
加涅認為問題解決是一種涉及高級思維的學習,即高級規則的學習。
杜威的思維五步,書上借用的是,暗示、理智化、假設、推理、檢驗假設。我重新查閱資料再次學習杜威的思維五步,表述略有不同:一是發現問題,識別問題;二是分析問題,界定問題;三是提出假設;四是推理與論證;五是得出結論。
沃拉斯的創造性解決問題四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明朗階段和驗證階段。
波利亞的問題解決四階段:理解問題,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和回顧總結。
PISA測試問題解決四結構:探究與理解,表征與構想,計劃和執行,監控和反思。
PISA2003報告首次明確來”素養“概念的內涵,即”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不同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闡釋問題時有效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
喬納森提出的評估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三種形式:評估學生問題解決表現,評估問題解決所需要的內容和認知技能,評估學生論證其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
英國的華萊士等認為,從收集/整理(信息)、識別(問題)、形成(思路)、制定(計劃)、執行、評估、交流和經驗總結等方面來評估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具體指標設計從“有沒有“”行不行“”證據“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2.評估的內容:五力結構
一是問題發現力,包括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夠提出一系列問題、能夠清楚地 表達問題、能夠理解傾聽他人的問題。
二是問題建構力,包括學會判斷核心問題、學會建構問題系統、能夠完善問題系統。
三是問題解決力,包括做出預設或假設、尋找方法與路徑、持續追問與深究、形成結論或成果、學會交流與匯報。
四是問題反思力,保羅反思過程、總結方法、反思結果、研究未來。
五是問題化學習設計力,包括設計學習任務、自定學習步驟、調控學習過程。
3.評估體系:兩個維度、四級水平
兩個維度:個體學習維度+合作學習維度
四級水平:一是個體學習維度四水平,一級是簡單回應型問題化學習,二級推理-理解型問題化學習者,三級系統-應用型問題化學習者,三是綜合-創造型問題化學習者。二是合作學習四水平,一級參與其中的學習者,二級關注他人的學習者,三級協商沖突的學習者,四級共克時艱的學習者。
具體指標體系根據五力為一級指標,并分解為18個二級指標,從個人學習維度和合作學習維度分為ABCD四節水平進行描述。
4.評估方法
能力傾向的測量方法:自陳式問卷,結構化訪談,教師評定,紙筆測評。
學習過程的測量方法:出聲思維測評,痕跡分析,行為觀察
5.學習能力量表編制
參照目標指標體系,分為兩個維度(個體與合作),5個方面(發現力、建構力、解決力、反思力和學習設計力)再繼續細分目錄,進行預測與修訂,最后才進行量表的應用,并明確其優勢與局限。
6 課堂觀察與評價
觀察量表的制定仍然與目標體系對接。
課堂觀察的實施需要工具的合理使用,觀察者的分工與協同,觀察記錄與數據整理,教師反思與集體研討。
7.課堂微實證研究
觀察維度:一聲學生問題的視角與深度,二是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和深度,三是學生合作互動的成效,四是教師對于學生問題的孵育五是教師對于學生問題的處理。
實施:分步實施,階段突破,聚焦能力發展,也聚焦學科素養,做分類研究與案例研究。可以獨立探索,也可以團隊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