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麗江商業味太濃,去麗江不遠處的束河古鎮不會讓人失望,而我倆則更是邁開大步先去了束河幾公里外的白沙古鎮。
白沙有過一段輝煌,曾經是麗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時期,不僅大營宮室,還創作了壁畫藝術中的多幅珍品,我們雖沒有這方面的造詣,但是想去見識納西族社會大開放的產物“白沙壁畫”。
從麗江乘坐公交車直達白沙,期間從束河上來一拔上海人,也是去白沙。只是,最后我們望著“白沙壁畫”,卻都沒有跨過那個門檻。因為除了門票三十元外,還得繳麗江古城建設費八十元。而現在出入麗江都不用繳納這個費用,有人質問,然后各自散去。
惦記著,都有些什么寶貝?
我倆并沒有即刻離去,那一堵明黃色的圍墻,趣味十足。圍墻上有畫有文,確切的說,是介紹東巴象形字。每一個東巴文字就是一幅畫,了了幾筆,就清楚地把事、物、意的輪廓表達出來。東巴文字至今仍在使用,所以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隨意來到納西手工作坊,傳統納西族院落三房一照壁。那是一個納西傳統手工刺繡世家,歷時四百多年,經歷十七代的傳承。院內有一展館,盡管成品的尺寸、題材不盡相同,但是每幅繡品色彩亮麗,立體感強,就像一幅幅油畫。走近細看更是精致,因為不能拍攝,于是在繡品前流連多時,驚嘆不已。在院內還有一作坊,幾位繡娘,問將完工的一幅繡品,化了多少時間?答,三個月。那么展品里看著很高的標價就不用質疑。我用我的手機拍下了半成品,只是拍攝效果沒能真實反映繡品的精湛技藝,尤其是光影的運用。
游人不多,有音樂傳來。“天籟清音”之下,三位藝人各自執著不同的樂器,演奏著。從桌子前豎著的“敬告游客”才知那是有著千年歷史的白沙細樂,曲目是以納西族古老的傳說故事“龍女樹”為題材,老藝人為了納西民族文化傳承而自愿奉獻著。還有一張“敬告游客”是用英文寫的,看來慕名而來的還有外國友人。我們表了一下心意,轉身離去,被藝人叫住,一聲道謝后,還讓老公加入他們的隊列,坐下,合著節拍擊打樂器。
五味生活小院,是一驛站,古風遺存的建筑。紅燈高掛,庭院、水池、散落各處的綠植,白色的坐椅圍著船形的桌臺,一條黑狗并未因我們的走近而驚動,依舊慵懶地伏在地上。四周靜悄悄的,店家出來問過我倆是閑逛也就自個忙去。
牌樓附近的街邊的一家音樂餐吧,屋檐尖翹在空中,涓流從門前潺潺而過,花草點綴,樂隊、泡吧、看書、咖啡、發呆,盡管項目眾多,當我坐下拍照時,還是無人打擾。
即便是處在中心,散落的店鋪、臨時的攤位,菜蔬、古玩、日雜、特產,沒有大聲的吆喝,古鎮很是安靜,你可以從容的閑逛。于是出門在外一向不熱衷購物的我倆滿載而歸,藥材、圍巾、掛件等,還嘗了第一次才見到的蛇皮果、甜角,和一種記不得什么名稱的水果,那是有著紅褐色的光溜溜的外表,跟榴蓮一般打洞吸汁喝。
有人說過,可以從白沙古鎮尋覓到二十年前麗江古城的原貌,而現在的束河,則是麗江的縮小版。
從白沙到束河古鎮很方便,也是公交。我們在古鎮的“粗茶淡飯”用過午餐。
街頭巷尾,門前屋后,清泉圍繞,綠意滿目,更有三角梅的點綴,讓人以為是身處江南古鎮。古風遺存的建筑,店鋪輔之現代、文藝的裝飾,三三兩兩的游人,顯然束河較之白沙熱鬧許多。高掛的紅燈,滿心的喜悅,不時的見到有新人散落各處在拍照,給古鎮更增添生氣。
然而當你行走于斑駁的石坡,馬蹄聲聲入耳,恍然大悟,束河可曾是茶馬古道中的一個重要的驛站。古鎮也有四方街,五條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曾是麗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豆腐包著豆漿賣,通過《舌尖上的中國》聲名遠播,嘴饞時可以嘗嘗“包漿豆腐”。
臨街的一店鋪,空中扯起“板麥手造”,木質門上掛起自家的衣裳,樸實,也讓人眼前一亮,原來廣告也可以這樣不動聲色。
一小屋,靜默于街頭的拐彎處,稀松的幾朵黃花,襯著幾片攀沿著粗糙墻面的綠葉,墻上裝飾著打開的木質百葉窗,雨水淋了黑板上的字,底下的小花圃生機勃勃,“一粒麥子-心靈客棧”,只是我們路過,不曾體驗。清澈見底的流水環著二層的十幾間連在一起樓房,顯然在這古鎮很是氣派,那是集咖啡、紅酒、客棧在一起的場所,游人拍著照,不用顧忌有多少人闖入鏡頭。
在古鎮感到張揚的應該是那個廣告了,“紅谷”可是精品,大牌子。乘坐馬車環古鎮一圈,有商業的味道,但是不失古樸,不擁擠也沒喧嘩。從馬車老伯口中知道,束河同樣存在著保護、發展的種種困頓。
之前有二晚住在麗江,麗江是我們作為去香格里拉和瀘沽湖的中轉地。而給麗江也有整整二天的時間,這一天游過白沙、束河,我們又回到了麗江。在旅館稍事休息,去會會藍天白云之下的麗江(大研)古鎮。
那天從大理到的麗江古城,天氣特別的熱,公交車很是擁擠,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年輕的司機吸著煙,戴著耳機,不時的電話,面對上下車的乘客沒有絲毫的關照。我們入住酒店,小哥幫著拿行李,又積極回應我倆的問題,心情才舒暢。
麗江,果然熱鬧些,不論白天、黑夜。廣場的電子指示牌,實時滾動著在古鎮的人數,四萬人。我想若是節假日,人滿為患,說的一點不為過。街頭不時的音樂傳來,那大多是年輕的女子唱著歌兒,敲打著手鼓,悠揚、歡樂。三角梅盛情的開放,古鎮的景致無需我多筆墨了,我想說的,若你入住古鎮內,拖著行李箱確實礙事。
在白沙古鎮留下的遺憾,在麗江算是有了安慰吧。麗江的木府,見到了幾幅同樣尺寸的臨摩白沙壁畫,還聽到導游的講解。融會了藏傳佛教繪畫中流暢絢麗的風格,壁畫題材大多為宗教內容,有所不同的是,在同幅壁畫里,有佛教、道教的佛像,還有喇嘛教佛像,三種教派揉合在一起,很少見的。
我們的講解員是一位著“披星戴月”民族服飾的女子。說服飾,其實應該是披肩更為合適。披肩上刺繡著的七個圓盤,兩條白布帶在勞動時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于是肩擔日月,背負星星,有了俗稱“披星戴月”。納西族婦女十分勤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而我在木府里,也穿上民族服飾,不輕松,玩著擺POSE,差點兒閃了腰。
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受到了納西族社會的尊重與愛戴,在木府的建筑中就得到了體現。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府中的那些樹、那些建筑,在講解員的演說中有了膚淺的了解。電視劇《木府風云》許多場景在此拍攝,只是我不曾看過,無從對號入座。
麗江,我倆并不會有什么艷遇,臘排骨火鍋、黑山羊火鍋、水性揚花、雞豆涼粉、餌絲……味蕾的艷遇,來得更直接。
我們化了半天去了拉市海,不為騎馬也不劃船,只在濕地公園閑逛。
拉市海濕地公園水草豐美,成了候鳥們南遷越冬的好地方,每年來此越冬的鳥類有3萬只左右,其中還有特有的珍稀瀕危鳥類,我們來得不是對的季節,很少見到鳥類。但是公園里有一博物館,陳列著各種鳥類標本,其中的黑鸛是罕見的鳥類。
藍天白云,水草豐美,魚兒戲水,并無新意,但是總是看不夠,只因環境的污染,之前稀松平淡之景也成日常的難求之事。行走在濕地公園,但見山水相映,碧翠環抱,藍天白云倒映在水里,四周靜謐,這般安寧、詳和,甚好。
在公交車上再次遇到從鄭州來的老年夫妻,不疾不徐,已在麗江有些天,特別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