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縱觀中國高考作文題,感受歷史看變化
1.審題從“難”到“易”
2009年全國一卷的作文題:兔子不僅短跑還要學習游泳,自己苦惱。教練說要成功就得付出汗水。評論家說要針對強項發展。思想家說生存需要多個本領。
這道高考題有263個字,在學生正確閱讀理解寓言故事的含義之后,可從四個角度去選取立意寫作。學生審題過程很復雜,且容易選擇偏差;如果選不到靶心立意,那么可能和高分失之交臂。作文題,考查寫作能力,但閱讀理解是第一關。
對比細看,2017和2018年高考作文題“兩三個關鍵詞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和“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審題無障礙,淺顯直白。
2.題目從“虛”到“實”
2000年-2005年高考作文題都是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誠信”“心靈的選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出乎意料和與情理之中”。但是我們細品這些話題,就會發現多為一些抽象的品格道德類詞語。
2007年的作文背景材料變身為現實生活中的事件。2010年用漫畫“有魚吃的貓用不用抓魚”影射現實,引發學生進行思考。2015年的“女兒小陳舉報違反交通規則的父親”,2016年的“學生、分數、家長、待遇”漫畫,2017年、2018年直接給出和現實緊密相連的大事詞匯。對比細看,我們發現可喜的變化。命題人開始走出“象牙塔”,和現實接軌,接地氣了。終于,命題人引領全國的高中生,將目光聚焦到現實生活,更彰顯出作文為現實生活所用的價值和伴隨我們整個人生的深遠意義。
3.文字從“外”到“內
四年前,學生寫議論文形成了“新”模式和“新”套路,事例的積累,名句的引用,亂堆砌,滿篇飛。學生們向自己的外在世界——閱讀積累,尋找支撐。近四年,學生要對現實事件進行評價,聯系現實談看法,向自己的內在的世界——反復思考,尋求答案。
二、橫看中法高考作文題,品味差異求突破
1.內容范圍的“窄”和“寬”
中國高考作文題的內容限定在道德品格和現實關注。近兩年,偏重時代性和政治性。
對比看,法國高考作文題的內容,則關涉科學、法律、文化、哲學、藝術等廣泛的內容。如2017年法國高考作文題目:觀察是否就能足以獲得認知?(文科)我有權做的事情是否就都是對的合理的?(理科)捍衛自己的權力是否就等于在保護個人利益?我們能否不受自身文化的束縛?(社會經濟科)理性能否能讓一切都變得更合理?一件藝術品必須是美美的嗎?三種分科不同的題目,讓我們看到命題人考查的內容,往往不是該學科考生擅長的。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學習時,要注意擴大學習內容的廣度和寬度。
2.題目寫作的“易”和“難
中國高考作文題寫作難度不大。無論是道德品格,還是對事件的看法,其實學生都能從自己的水平出發,暢所欲言。但是我們看一下法國高考的作文題:證明是否是認知的必須?(2016理科)政治是否可以不受真相的約束?(2015理科)藝術作品是否可以培養我們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014文科)
這些題目以句子的形式呈現,貌似簡單明了。我們想象一下:中國的師生拿到后,多數人一定認為題中的一些詞太陌生了,一定會想“這不都是大學某專業的術語嗎?”“這些題是不是弄錯了?誰把一些教授的研究題目拿來了?”這些題目定會讓中國的考生絞盡腦汁,無從下手。
3.思想思辨的“淺”和“深”
半數以上中國學生的議論文,論證水平不高,思考得不深入,停留在舉例例證、引用論證、假設論證、對比論證等簡單方法的使用水平上。時評類作文,多數中國考生簡單判斷對錯,說著淺層的原因,“不痛不癢”的影響,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的建議。
但是對比法國作文題,思想的空間完全被打開,思辨力要求非常強,否則你連問題都回答不清楚。沒有個人廣博的閱讀,豐富的經歷,很難對這些問題有深層的認識。沒有平時的問題探討和表達訓練也很難短時間成文。套路技巧的文字是仿造,意義不大;有思考力的文字是創造,才是真正的寫作。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思想家還在兩千多年前的星空閃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卻要年輕很多。
回首中國高考作文題的昨天和今天,我們看到欣喜的變化和巨大進步。但是在中法高考作文題的對比中,我們看到了差距。“路漫漫其修遠兮”,命題人和語文人將“上下求索”,一起找到中國高考作文題的“璀璨明天”。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于商業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開灤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語文學科主任,張麗鈞名師工作室成員,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北省名師、河北省骨干教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全國、省、市賽課多次獲獎。30余篇文章在報刊雜志上登載,參編教育書籍5部,獨著《語文靈動課堂的構建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