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非常經典的親子教育叢書,叫“了解你的孩子”,作者們都是塔維斯托克診所的心理學家們。
你可能沒有聽過塔維斯托克這個名字,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心理治療發展中心,弗洛伊德、榮格、克萊茵這些心理學歷史上的大神們都在這里講過課。對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詢師們來說,塔維斯托克診所就像是一個圣地。
“了解你的孩子”這套書一共有四本,內容是按年齡段分的。本期我為你介紹的是第三本,書名是《6-9歲的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在塔維斯托克診所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和家庭親子關系方面的治療研究。在這本書里,他們結合自身的大量臨床經驗和案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6-9歲孩子的內心世界,并提出了給家長們的一些建議。
6-9被稱為童年中期,這個時期孩子性的沖動正處于暫時停滯的狀態,整體比較平靜,非常適合學習技能和積累知識。所以家長在與這個年齡的孩子相處時,可以基于更多的心理學知識,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行為做一些引導。
書中把這個年齡段分成了6-7歲和8-9歲。兩個階段在年齡上非常接近,但孩子的變化卻很大。孩子6-7歲時,生理和心理都開始發生變化。身體上從搖搖晃晃變得結實起來。心理上因為學習、理解和表達能力突飛猛進,看待事物的觀點開始改變。這時候孩子可能沒那么黏父母了,甚至會覺得父母真討厭,礙手礙腳的,尤其在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實現某個愿望,但又不那么順利的時候。緊接著到了八九歲,孩子逐漸找到了身心上的平衡感,變得越來越獨立,在學校里交到了朋友,變得個性分明,還發展出了一些興趣愛好。他們已經為自己的下一步成長做好了準備,蓄勢待發。
和孩子一比,家長這個階段反倒容易手足無措。孩子長大了,父母很欣慰,但這個年齡段,“熊孩子”高發,也很頭痛。孩子時不時有一些驚人之舉,有些還很危險,不省心。他們情緒波動大,開始不聽父母的話,即便遇到困難也可能拒絕你幫他們。而這時候,如果你用比較激烈的方式去應對,比如打罵,也許并不能真得解決問題。其實,父母只要能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真實含義,往往就能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
但是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了解孩子心理變化的特征,對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好在這就是心理學家最擅長的領域,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下面,我們就來通過兩部分內容,分別總結一下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
在第一部分,我們說6到7歲的孩子,是怎么開始想做個能幫上忙的“小大人”。
在第二部分,我們再看看8到9歲的孩子,是如何尋求獨立,成為了一個酷孩子。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說6到7歲這個年齡段孩子,他們在這個年齡段,體現出來的特點就是想做個“小大人”。
六七歲的孩子明明還小,卻努力模仿大人的行為,想讓自己表現地更像個大人。但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身體和心理之間的協調和平衡,所以普遍會比較苦惱。有一種迫切想要長大,卻受各種條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和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狀況密不可分。
在身體上,剛擺脫搖搖晃晃的時代,開始變得強壯,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可以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動作。心理上,他們的思維正在快速發展,語言能力不斷增強,開始萌發出社會意識和抽象思考能力。這會加深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但也讓他們產生各種困惑。新環境和新游戲充滿了樂趣,但又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這讓他們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懷里這兩個選項間猶豫不決。
比如,書中舉了一個孩子學騎車這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矛盾心理。對6到7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個不小的挑戰。他們一方面需要協調自己的身體和動作,找到最佳的平衡感。同時需要克服心理上對摔倒的恐懼。所以騎自行車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而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這件事,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難,都需要獨立去解決。因此,學會騎自行車,也可以看做是孩子逐漸擺脫對家人的依賴,謀求獨立生活的開始。
那么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不同的孩子表現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會喜歡擁有更多的獨立性,就表現得比較勇敢,但大多數孩子心理上都會出現反復變化,在依賴父母和靠自己之間搖擺。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種心理反復背后的原因,下面我從認知思維能力、家庭關系、老師的重要性以及社交互動這四個方面,來為你講解這些“小大人”有哪些與之前不同的地方。
第一個方面,是“小大人”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在這一階段有了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現實感的增強。
在六歲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認知世界是比較模糊的,他們還不能清楚地分辨現實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的不同。但到了六歲以后,孩子們開始發展出抽象思維,可以理解時間、空間、體積這些概念,并且開始學會簡單的邏輯推理。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過一套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他把這個年齡的孩子認知水平,歸到了“具體運算階段”里,也就是說,孩子在分類、數字處理、時間和空間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進步,逐漸能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并且逐漸走出自我中心主義,開始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因為換位思考是社交互動能力和同理心發展的關鍵。與此同時,他們開始有比較清晰的關于真實和虛假的判斷,比如孩子會知道,真狗和玩具狗是有差別的,說話也有真話和假話的差別。這一切,都讓他們開始有能力更好地辨別現實中的一切,并和自己的想象世界區分開來。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這一種現實感會越來越強。
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孩子看待世界的觀點和角度開始變化。對六到七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首先觀察思考的對象,就是家和父母。所以第二個方面,我們來說一下,為什么說這一階段的家庭是孩子的關系練習場。
前面說了,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這是人與人之間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核心能力。而家庭,是孩子最先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地方。在6歲以前,孩子會相信爸媽無所不能,這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但到了6歲之后,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并且對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們會發現父母不是全能的,他們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但這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還不會發生動搖。父母的關注仍然是他們特別重視的事情。
如今在我們身邊,二胎家庭多了起來,家庭關系變得復雜。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孩子會有更特殊的感受。在6歲之后,他們會逐漸發現并試著去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即便是爸爸媽媽也不完全屬于自己一個人,他們還屬于其他的兄弟姐妹,還屬于他們彼此。這種認識會讓他們產生一些失落,并且努力去重新認識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同理心會讓他們開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會幫助他們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著父母的愛與關注。
這聽上去,好像是孩子變懂事了,但研究發現,一個孩子一天里具備同理心的時間是有限的,你沒法要求這個年齡的孩子整天保持為他人考慮的小大人的能力。所以一旦孩子用盡了這個能力,他們就又會變回那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孩子。但第二天,他也可能再跑過來跟你道歉認錯,然后幫你做點家務什么的。一會兒很任性,一會兒又表現的十分懂事,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一個特征。孩子就在這樣一種搖擺的狀態中,在家庭里學習怎樣處理和人的關系。
在家庭之外,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階段陸續開始上小學。因此有些孩子會逐漸將注意力從家庭轉到學校。所以在第三方面,我們就來聊聊學校和老師。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在學校里他們更追求“公平”這件事兒。
很多成年人可能對公平沒有特別高的期望。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會對公平有一種夸張的期待,他們會認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當遭遇不公的時候,會非常委屈。但這種他們眼中的公平,其實只是事情沒有按他預想的方向發展,所以他覺得不公平。當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學校生活后,他們會把老師看作是家長一樣的權威,把同學看作是兄弟姐妹。然后用那一套從家里學到的關系處理方法去應對學校生活。但是學校畢竟不是家,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是因為家庭關系的規則在學校里不適用。
雖然許多孩子已經察覺到了家與學校的不同,在學校他們只是一群孩子里的一個,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渴望被老師特別關注。如果這時候學校或者老師能夠通過設計和明確一些班級制度,營造出班級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圍,在接受了這種秩序后,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時感到的不公平。
而除了老師之外,在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們的朋友了。交朋友是六到七歲孩子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是要講的第四個方面,6到7歲的孩子在社交互動上,往往需要鼓勵和幫助。他們的社交圈剛剛邁出家庭,對外面的世界是一種既好奇又害怕的態度。而一段成熟的友誼,即便是在孩子之間,也一定是建立在不斷的付出與收獲、同理心以及對彼此差異的尊重上的,這些能力都需要練習和培養。而如果孩子交友特別不順利,大人的適當引導和鼓勵也是非常必要的。
好,以上就是我們講解的第一部分內容,你會發現6到7歲的孩子,剛從嬰幼兒時期成長起來,語言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開發,自我意識也開始初步覺醒,他們會表現得像個“小大人”。但總體來說,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充分,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與平衡。
第二部分
但這樣的時間并不會很長,很快他們就邁入8歲,進入這個年齡段后,他們的內心和行為模式又會發生巨大改變。這就是我們的第二部分內容,看看8到9歲的孩子,他們是如何從“小大人”變成一個想要表現自己的酷孩子。
什么是酷孩子呢?舉個簡單的例子,8歲以前,你會從孩子的穿衣打扮上看到父母的穿搭品味,但在8歲以后,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干涉,那你就能在外觀上看到孩子自己的一些風格。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變化呢?因為我們前面說過,6到7歲的孩子,還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搖擺,在依賴父母和獨立行事之間猶豫。但當一兩年的搖擺和猶豫期過后,到了八九歲,孩子的身心能力進一步增強,對身心平衡的把握更好了,這讓他們開始自由地運用各項能力去達成一些小目標。換句話說,他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并且嘗試著去把握一些自己生活的主動權。
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會持續減少,大多數孩子的生活重心,開始在這個階段更偏向于學校。當然這不意味著家庭從此就不重要了,事實上,家庭的穩定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盡情施展的前提。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雖然已經能夠清楚地分辨現實與想象,但這時候各種依托于想象力的游戲,依然對孩子有著深深的吸引力,只不過是以不同于8歲以前的方式表現出來。下面我們就通過家庭關系、社交活動、以及培養閱讀這三個方面,來聊聊八九歲的孩子有哪些特征和問題。
我們先從家庭關系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通過探索家庭關系網絡尋找認同感。
首先,8到9歲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少,并且開始具有了明確的身份意識,逐漸接受了自己不是世界中心這件事,同時開始更細致地思考該怎么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但很多時候,這種獨立意識,也會讓他們更喜歡跑到父母的視野之外去。有些家長就會特別明顯的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突然不喜歡和父母親近了,而且會抗拒一些父母的親密行為。其實這些行為特征對8-9歲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時候孩子的關注點,可能會集中在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員,比如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些關系比較親密的親人身上。
比如說祖父母吧。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這些老人就是父母的父母。而在與老人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知道許多自己父母小時候的故事,這就是家族歷史的傳承。而這種行為,對家庭親子關系的增進以及情感紐帶的維系發揮了很大作用。
你可以觀察一下,這時候和祖父母關系好的孩子,可能整天都在追著問爸爸媽媽當年的事情,他們對這些陳年舊事特別感興趣。除此之外,祖父母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孩子提供了一張安全網。他們既可以代表孩子來和父母討價還價,也可以在父母和孩子產生分歧的時候站在父母一邊,增強說服力。而如果孩子跟祖父母在一起時有比較好的安全感,那么當家中發生狀況,孩子就多了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所以如果父母能讓老人們多多參與到家庭生活里,這對8-9歲孩子的自我認同感的發展,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總喜歡擺出一副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模樣,但內心依然是脆弱的。他們能自信滿滿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沒有后顧之憂。相信不管什么時候只要一回頭,家庭、父母就在那里,可以讓他們隨時返回安全的避風港。而這時候如果“后院失火”,即便只是一些很小的家庭變化,比如父母長期出差這類的,也會讓他們感到不安。
在書中,作者提到一個男孩約翰尼的故事。約翰尼連續幾天都找理由沒去上學,整天待在家里。他爸媽還以為是學校里有人欺負他。但問了學校老師,并沒有發生類似的事。于是媽媽就試著和約翰尼溝通,問到底出了什么事。結果約翰尼哭著告訴媽媽,他想如果自己在家的話,媽媽就會很安全,而爸爸也不會打包行李離開他們了。媽媽聽了這才明白過來,這段時間丈夫因為工作變動,可能會到另一個城市上崗。但他們兩人覺得這是大人的事,所以都是私下討論的,每當約翰尼出現在旁邊,他們都會立刻停止討論。但這反而造成了約翰尼的誤會。媽媽立刻向約翰尼保證,爸爸不會離開他們,只是工作上的一些調動而已。但約翰尼還是將信將疑。
在這個例子里,約翰尼的父母以為自己掩藏的很好了,但這時候的孩子非常敏感,一點點跡象就會讓他們展開聯想。例子里還只是父母工作變動,如果真的遇到家庭破裂那樣的巨變,夫妻雙方再處理不當的話,對孩子造成的沖擊將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家長要作出一項重大的家庭決策,就一定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而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變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變化之后可能會丟掉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相信,自己正處于安全的家庭環境中,那么下一步他們一般就會開始向外面的世界探索。在這個年齡,除了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更熱衷于社交活動,而他們的社交方式就是游戲。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在書中,作者也提到,孩子通過游戲學到的,和他們在正規課堂上學到的一樣多。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八九歲的時候,竟然一點也不想玩游戲,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你的孩子太害羞,或者心中有顧慮和煩惱,讓他們沒法上前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而這些顧慮,依靠他們自己一般是很難解決的,如果有人從旁協助就會容易很多。
當然,家長許多時候擔心的不是玩本身,而是孩子在外面玩什么、怎么玩、跟誰玩。八九歲的孩子和六七歲的孩子相比,在游戲的選擇上是非常不一樣的。六七歲的孩子會選擇比較簡單的游戲,稍微復雜的他們玩不了。而到了八九歲,孩子的身心能力已經得到了較大提高,他們開始被一些有清楚規則的游戲項目吸引,比如體育活動和棋類游戲。這兩種游戲都有一定競爭性,都需要運用才智來擊敗對手,這也符合這時候的孩子想要調動能力去一展身手的心理。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在乎游戲里的輸贏,影響情緒。但其實這些競爭性的游戲,只要不過度,對孩子的情緒掌控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還可以教會他希望、失望、勝利、失敗等事情的意義。
八九歲孩子基本上已經能夠分辨游戲和學習的差別,但有時候,他們還是會更想玩耍而不想學習。其實比起強迫他們學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他們主動坐下來學習,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要點,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識字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密不可分,是衡量孩子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語言,能在閱讀中學會享受文字帶給他們的樂趣,就可以獲得更豐富的體驗,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向豐富多彩世界的大門。
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水平差異比較大。比如當一個孩子可以讀簡單的世界名著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還只能看簡單的繪本。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于逼迫孩子閱讀,而是要在家庭中營造出一種整體閱讀氛圍,讓孩子自然的融入進來。比如當一個孩子看到爸媽在讀書,他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些活動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而后進來參與其中。
當然許多家長本身對閱讀沒有意見,但對給孩子看什么樣的書有顧慮。其實這時候不用太在意,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閱讀愛好是比較明顯的,他們會對虛構世界有比較執著的向往。他們喜歡那種主人公在經歷了一場奇幻的冒險后,最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故事。孩子們會把自己沉浸在一個想象的故事當中,故事里主人公的傳奇經歷,會讓孩子把自己代入進去。這些故事,除了能夠幫助孩子進行語言學習之外,還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一定影響。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不喜歡讀書,也沒有關系,有些孩子就喜歡競爭性游戲,喜歡做拼圖、數獨和找小伙伴一起玩,不必強迫他們做不愿做的事。這都是他們自認為酷的個性表現。唯一要特別注意的是,前面說過,如果出現8到9歲孩子完全無法融入團體這種情況。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在尋求認同和獨立的道路上剛剛起步,不能融入團體會對他們之后的發展,會造成一個不小的打擊。
8-9歲的孩子有了成長,想要獨立,但依然非常脆弱。穩定的家庭網絡和家庭環境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可以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至于是熱鬧地和小伙伴玩游戲,還是安靜地閱讀。孩子各有愛好,家長可以順著孩子的興趣,做些引導。這時候的孩子,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總結
說到這兒,《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們最后再來回顧一下。
第一部分我們講解了6-7歲的孩子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小大人”。他們剛從嬰幼兒時期成長起來,語言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快速發展,自我意識開始初步覺醒。但總體而言,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充分,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與平衡。
第二部分我們提到了8-9歲是一群蓄勢待發的酷孩子。他們已經逐漸掌握了身心的平衡,開始尋求更多的個性獨立和自我認同。這讓他們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家庭外面的世界,想要在更廣闊的空間里一展身手。
相對于6-9歲孩子的不斷成長,這一時期家長的心態也值得注意。我曾經聽過一位母親談起孩子9歲時的一件事。孩子周六去找小伙伴玩,母親不放心,就一直在身后跟著。孩子在不愿母親跟著,就一路躲避母親。這讓這位母親的內心很受傷,覺得孩子不再需要自己了。其實,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的心態也需要隨之調整。這位母親如果適當地放手,給孩子一點獨立的空間,她會發現玩樂結束到了傍晚,孩子還是會回到家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