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數已盡」,那到底什么是氣數已盡呢?舉個例子,李自成在檄文中寫到「嗟爾明朝,氣數已盡」,明末天災頻發,內有流寇四起,外有狄虜入侵,朝堂上黨同伐異,官場上貪氣成風。根據后世的分析,還有鼠疫爆發,經濟不濟等等因素,都是一種滅亡的景象,確實是「氣數已盡,天要亡我」。
1、經濟的不平等
幾千年來,老百姓食物主要是雜糧和菜葉,奶類蛋類肉類蛋普通人家幾乎沒有,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都要挖野菜樹根才能過日子。歷朝,老百姓吃糠咽菜的記錄多如牛毛。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英國普通的一戶老百姓一年消費后,可剩余11鎊,約合33-44兩白銀。中國一個中等老百姓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存款余糧。一旦遇到天災,普通人家立馬就過不下去,所以只能賣兒賣女。
2、官員精神上的壓迫
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的工資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這顯然是賠本的買賣,百姓很多都不想干這份工作,許多人都趁著夜色逃跑。“為了找到員工,當官的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闖入家門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出來強行加入民夫隊,逃跑被識破的肯定免不了一頓毒打。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個個牲畜似得。”
3、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看不到任何人春光滿面、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丑陋。房子幾乎都是泥草糊的平房,茅草蓋頂。偶爾能看到有一個小樓,但是也是破敗不堪,或能夠看的過去的農舍。……不管是房舍還是河流,都不能和英國普通的小鎮相提并論。事實上,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全部都是貧窮落后的場景。”
以上種種原因,才使得大清的氣數消耗殆盡。話說我大清盡然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