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白帝城:每倚北斗望京華
身在漂泊食苦難,心駐朝堂哀民生。
生不逢時詩作伴,詩圣之譽后代尊。
縱觀唐代詩人杜甫生平,似可用八個字概括:懷才不遇,貧困潦倒。
代宗廣德二年三四月間,杜甫離成都抵渝州,輾轉至忠州、云安,于大歷初年寄寓夔州。有詩為證:“伏枕云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
白帝城:杜甫曾住過的西閣
杜甫抵夔州,賴都督柏茂琳關照,先居西閣,后移居赤甲、東屯、瀼西。傳說杜甫在東屯和瀼西曾租買下一些公田和果園,請人幫工,自己亦“耕稼學山村”,生活相對安定。因了三峽的自然山水,因了生活的極度貧困,竟使杜甫的精神世界廣闊無垠。他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心靈煉獄姿態,勇敢地攀上了中華詩歌的巔峰。如《壯游》、《八哀》、《諸將》,《秋興》等名詩皆作于夔州,既有大量七律,更有百韻排律。難怪后人評說:“天欲少陵傳秀句,故教遷謫上瞿塘。”
瀼西草堂(明·沈周畫)
身在荒僻,心系長安。他在詩中寫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獲花”。
遺跡:奉節草堂中學校園內的杜公祠碑
杜公祠碑文
杜公祠碑局部
你能想象么,在近兩年時光里,起初尚有州官照應,后來竟連喝杯濁酒的奢望都難實現的杜甫,竟寫詩400多首,這個數據占全部杜詩七分之二強。
“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400多首詩灑在三峽,每一里江面就有一首杜甫詩啊!
杜甫畫像
欣賞一下那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吧一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峽成就了詩圣,這是杜甫的幸運。其在韻律和意境方面的造詣,后人望塵莫及。
如今,古城夔州早已不在,位于白帝城旁的杜甫草堂也自然不在。但“草堂河”還在,杜甫曾經住過的西閣亦還在。
杜甫在三峽,占領著詩歌高地,那400多首奇絕佳作,在古夔州聳成了“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