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義,鞠躬盡瘁,儼然一位集智慧與道義于一身的“完人”。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評論。那么,作為“凡人”的諸葛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讓我們隱去他的“神話”光環,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真實的“三顧茅廬”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首先要從他的出山——“三顧茅廬”說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被對手貶損地稱作“諸葛村夫”,是說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裔。他的父親諸葛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東漢末年的豫章太守。諸葛亮年幼時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諸葛玄門下。諸葛玄素來與荊州牧(荊州的最高官員)劉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諸葛亮于是又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過著與世無爭的閑適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時的名相管仲、樂毅,在荊州一帶的文人中小有名氣。
當時,劉備屯住在新野。由于事業的 坎坷不順,劉備很想找一位能為自己謀劃方略的賢士,謀士徐庶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立即親自前往請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三顧一遇圖清人孫億所繪的這幅圖表現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根據《三國演義》,劉備先后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卻從多個側面了解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賢的劉備不辭辛苦第三次登門造訪,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諸葛亮于是道出了后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地,繼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劉備聽后大為贊嘆,便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边@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其實,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并沒有什么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脫出仕是一種風尚,并不見得是故意矜持。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至于令后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嫌了。
? ? ? ? 三顧茅廬”被后人渲染成一個傳奇故事,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成功的出仕經歷和卓越的名聲,使其成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學而優則仕”,文人們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態的出仕又是一種無比的榮耀。所以,“三顧茅廬”實為千古文人心中一個夢想。
身居后方的總調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出山是時勢的轉折點。自此,三國的歷史幾乎成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個人表演?!吧鄳鹑喝濉?、“草船借箭”、“借東風”——赤壁之戰儼然成為諸葛亮的一副棋盤;“智取南郡”、“三氣周瑜”——更使劉備得以穩固后方,進兵西蜀。
然而,真實的情況顯然不像小說中描述得那樣傳奇,甚至可以說,兩者相差甚遠。在最初的歲月中,真實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剛出道的“謀士”,不僅沒有在赤壁之戰中叱咤風云,而且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
諸葛亮出山后不久,荊州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只得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主動請纓到東吳游說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到達東吳后,諸葛亮面對孫權慷慨陳詞,使孫權堅定了聯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孫劉聯盟,這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勞。至于“舌戰群儒”、“借東風”等一系列傳奇故事實為子虛烏有,“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奇謀則是張冠李戴。赤壁之戰在東吳都督周瑜的統籌指揮下大獲全勝。諸葛亮雖未貢獻于具體戰事,但因游說有功而被劉備破格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值得注意的 是,這一職位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雜號”,與“軍師”相去甚遠,與關羽、張飛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論。
立足荊州之后,劉備開始按照諸葛亮規劃的方略進軍西蜀,但并未將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諸葛亮,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師龐統一起前往西蜀。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在后方協調糧草,輸往前線。
劉備奪取西蜀后,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前者仍為“雜號”,后者才是“實職”。這時,諸葛亮才開始有了軍事的實權,但他的主要職責仍離不開糧草供應一類的事。據史書記載,劉備外出時,諸葛亮常常負責鎮守成都,供應前線部隊的糧食和兵力。不久,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今屬陜西)進行關乎存亡的軍事對決,在如此關鍵的一仗中,劉備帶在身邊的仍舊不是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軍師法正。
為什么劉備作戰從不帶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呢?劉備的“識人”才能是后世公認的,他不用諸葛亮領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考慮諸葛亮為人持重、擅長內政卻不善機變的特點。那么,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才能呢?他在軍事指揮中的表現怎樣呢?
“六出祁山”的功與過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 劉備死后,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權。為了實現先主恢復漢室的宏愿,諸葛亮親自率兵數次北伐,與魏國交鋒。在《三國演義》中,這一段歷史被稱作“六出祁山”。但實際上諸葛亮率蜀軍多次北伐魏軍,路經“祁山”出兵的只有兩次。
諸葛亮率軍首次北伐是蜀漢建興六年(228)。他命令趙云、鄧芝等人從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軍,自己則率大軍向祁山方向進攻。這一計策果然奏效,魏國的主力部隊被調離后,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屬甘肅)見諸葛亮的大軍壓境,紛紛投降。一時關中大震,魏國上下驚恐,魏明帝曹睿連忙派名將張頜前往抵抗。諸葛亮派馬謖督軍在前,與張頜在街亭交戰。只知道“紙上談兵”的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指示,指揮不當,被張頜打得大敗,大好的戰局盡失。諸葛亮無奈之下,“揮淚斬馬謖”,收兵回師,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湖北襄樊諸葛亮廣場上的諸葛亮銅像
? ? ? 同年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秦嶺北麓),第二次興兵北伐。蜀軍包圍了陳倉(今陜西寶雞),魏國大將軍曹真率軍來救。蜀軍糧草用盡撤兵,卻被魏國將領王雙追擊。諸葛亮率軍一戰,擊退敵軍,斬殺了王雙。此后不久,諸葛亮派將領陳式出兵攻打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將領郭淮救援。諸葛亮聞訊出兵支援陳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漢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再次興兵北進,兵出祁山,遭遇魏軍統帥司馬懿的迎擊。魏軍知道蜀軍糧草不多,于是堅守不戰。蜀軍用“木牛流馬”運糧,無奈還是糧草不濟,最終退兵。退兵途中,諸葛亮設計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頜。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軍十萬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魏國司馬懿筑營阻攔,諸葛亮也分兵屯田,做長期對峙的打算。雙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不久與世長辭。
諸葛亮數次北伐大都無功而返,因此惹來后世很多爭議。有人據此認為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窮兵黷武,由此造成了蜀國國力的嚴重消耗,間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度龂尽返淖髡哧悏垡舱J為諸葛亮不擅長軍事,作戰過于保守,因此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客觀來看,諸葛亮用兵偏重穩妥,習慣步步為營,而不善于出奇兵。史書記載,蜀漢大將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多次向諸葛亮請戰,愿仿照漢初韓信的故事,帶一支人馬作為奇兵。然而諸葛亮為慎重起 見,始終沒有采納。過于求穩使得本已處于弱勢的蜀漢局勢很難有驚人的逆轉,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諸葛亮的軍事能力??v觀幾次北伐,諸葛亮用兵雖未獲得實質上的勝利,但也沒遭到什么重大損失,這對于保存蜀國僅有的實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從幾次與魏國交手的細節來看,諸葛亮總能用計巧取一些優勢,或斬殺對方大將,或奪取一兩個城池。因此,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綜合評價應為“合格”,但絕沒有千古流傳的那么“神乎其神”。
兩朝開濟老臣心
隱去諸葛亮“軍事奇才”的光環,是什么讓他流芳百世呢?
首先是諸葛亮鞠躬盡瘁、不負托孤重任的千古道義。劉備死前將少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并對他說:“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國家,成就大事。我的兒子如果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諸葛亮并沒有辜負劉備的一番期望,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撐著蜀漢政權。為了實現先主的遺愿,他不辭辛勞,數度親征,最終積勞成疾,死在北伐的戰場上。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執政的十幾年中,諸葛亮雖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從未像歷代很多權臣一樣產生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無旁騖,一片公心。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15頃薄田和幾百棵桑樹留給后代。他完美地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真諦,無愧為千秋楷模。
其次,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 無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荊州負責征收賦稅和調運糧草,不僅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入蜀后,諸葛亮統籌內政方面的事務,鼓勵耕織,興修水利,促進了農商發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原本落后的西蜀地區經濟木牛流馬(模型)
諸葛亮創制,用來運送軍用物資,適于山地使用。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在用人方面,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蔣琬、費祎、郭攸之、董允、向寵等一大批蜀漢中后期的棟梁之才都是經由諸葛亮推薦或提拔的,這為蜀漢政權的維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不僅能破格提拔有功之臣,對于違法的官員,哪怕是深受器重的馬謖,也能揮淚而斬。因此,當時的蜀漢朝廷政治清明,官吏們人人懷著自勵之心,奸惡之人幾乎無處藏身。社會上更是道不拾遺、強不凌弱,風氣一片肅然,百姓安居樂業。
最后,在治理少數民族事務上,諸葛亮也是政績赫然。西南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割據一方,屢有侵襲蜀漢邊民的事情發生。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大軍南征,于當年秋天平定了西南地區。《三國演義》中將這一段歷史演繹為“七擒孟獲”。雖然真實的歷史并沒有那么傳奇,但在平定之后,諸葛亮確實對西南少數民族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促進了民族的交融,使當地百姓深得實益。直到今天,西南的百姓都對諸葛亮懷著深深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下節:狄仁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