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韭菜的自我修養》這本書的要出版時候,第一時間就訂了,可是要等好久才有貨,迫不及待的想看這本書,周四的時候總算等到了,讀完之后,給我的感覺給我的第一感覺這真的是一本小冊子,用了不到一下午就讀完了,但是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小冊子,今天又讀了第二遍,更覺的這本書的有魅力。
其實早在李笑來的《韭菜的自我修養》出版之前,我就已經猜到他正在寫一本有關韭菜的書,只是還不知道書名,為了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我還刻意的自己嘗試寫了兩篇文章對韭菜的理解和認識,現在再去看自己之前寫了那兩篇文章——《一顆韭菜的自我修養日記》和《什么是韭菜——一個韭菜的自我修養日記》,難免感覺自己的事物理解和認識太過淺顯,不過,我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因為痛苦加反思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首先就是關于韭菜的定義,之前的文章中,我更傾向于把韭菜定義成具有韭菜思維的人:
所謂的韭菜思維,也就是無風險識別能力,無風險承受能力,但急于投資的人。
而李笑來在他的新書中給出了更加清晰的定義,所謂韭菜就是:
在交易市場中沒有賺到錢甚至賠錢的勢單力薄的散戶。
看到這個定義,不得不佩服這個定義更加清晰和準確。
有了這么清晰的概念之后,似乎讓我們想問題的都省了不少事,比如想要擺脫韭菜這個稱號,如果按我之前文章的定義,就得培養自己的風險識別能力和增強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雖然這樣說也說的過去,但是很顯然并不能把它當作一個目標,更不能拿來指導我們今后的行動,因為無論是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一個無法衡量的指標,而且也因人而異,用一個無法衡量的指標來指導我們的行動,顯然是不明智的,但是用這本書里給出的關于韭菜的定義,卻能非常輕易的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想要擺脫韭菜這個稱號,只需要完成一個目標即可,那就是:賺到錢,是不是足夠清晰準確。
賺到錢,對,只要能在交易中賺到錢,就能擺脫韭菜這個稱號,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就要指導意義,順著這個目標,進一步再去往下延伸,如何能實現賺到錢這個目標呢,也許聰明的你這時候早就想到了答案——低買高賣唄,對,只要我們能在地點買進來,高點賣出去,我們就能賺錢,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是想做到,卻不容易,股市中的2/8定律就是最好的例子,原因無外乎一下幾點:
1、一入場就開始買買買,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連你這個外行都開始進場的時候,牛市就快要結束了。
2、一上來就交出所有的籌碼,也就是所謂的梭哈,連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都沒有,亡羊補牢就更談不上了。
3、只相信讓自己感覺舒服的解釋,卻忽略正確的解釋,以為市場永遠是零和博弈的游戲,卻忽視交易市場最大的作用力是:經濟周期。
4、喜歡冒險甚至不計成本的冒險,以為只要冒了高風險就一定會獲得高回報,殊不知真正優秀的、成功的交易者都是風險厭惡者。
5、拒絕學習,無論是投機還是價值投資,只要開始拒絕學習和成長,最終都會淪為一個失敗的投機者。
6、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對喪失機會的極度恐懼。
然而想在市場中賺到錢,并非完全不可能,因為確實有少部分人做到了,除了要克服以上種種之外,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做一個有實力的強者,不斷學習和總結,提高自己的場外賺錢能力。
2、要有深入的思考分析能力,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交易的本質是思考不一致的產物。
3、不僅要制定止損線,還有制定止盈線,而且都必須是可以執行的。
4、降低交易頻次,降低降低再降低。我想巴菲特宣傳一生只能投資20次的終極方案就改善你的財務狀況也是這個道理。
5、正視自己的錯誤,即便不小心做錯了事,一定要修正,而不是嘗試將其合理化。
6、正確的提高風險收益比,一是降低風險,二是提高回報率。
7、認識和識別周期,并且能夠把握住周期,一定要自己做決定。
瑞達里奧曾經在他的《原則》中說,我們要渴求真相,甚至要渴求到不惜自己被羞辱的地步,在交易市場這樣一個成王敗寇論的叢林法則面前,我們任何的自作聰明,市場都會用它的無情來回報我們,所以想要在這個地方生存,先從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開始吧,痛苦加反思才會有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