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小時,總計283小時,第267日。
閱讀《鏡廳》至34%
1930 年的銀行業危機主要集中在田納西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和北卡羅來納州。導致銀行業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在于幾個不擇手段的冒險家。危機僅僅局限在美國南部,而且主要涉及考德威爾系銀行。很多金融歷史學家都在努力還原 1930 年銀行業危機的這一真相。事實上,這次銀行業危機之所以沒有蔓延到考德威爾系之外的金融機構,也沒有在更大的范圍內擴散,主要歸功于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快速反應。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使得少數幾家銀行的破產沒有引發恐慌和流動性危機,因此避免了整個銀行體系被拖下水。盡管 1930 年銀行業危機沒有釀成系統性風險,但這并不是說,當時的問題不會引發一場大的危機,但這一事件可以證明一個有力的央行是有能力避免最壞結局的。
黃金不斷流入法國,但與此同時,其他歐洲國家央行的黃金則不斷流出,它們不得不提高利率。法蘭西銀行仍不斷把英鎊兌換成黃金,這給英格蘭銀行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英國的經濟學家指責法蘭西銀行不顧其決策對其他國家帶來的沖擊。 由于法國經濟形勢相對較好,法國政府感受不到英國人的迫切壓力。這令人聯想到,當歐元危機爆發的時候,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德國也不關心其他歐洲國家,這被稱為“德國的冷漠”。如果法國的國際收支更強,而英國的國際收支更弱,那只是因為法國人努力鞏固了本國經濟,而英國人沒有打理好本國的經濟金融形勢;如果法國存在經常賬戶順差,那是因為法國人天生勤儉,更喜歡存錢而不是花錢。美國作家威爾 · 羅杰斯一針見血地說,法國經濟看起來不錯,是因為法國的國民特性,以及對“勤勞工作,點滴不棄”的熱愛。 如果英國沒有辦法滿足法國的要求,把法國的英鎊換成黃金,那是英國人自己的問題。我們再一次發現了歐元危機和大蕭條的相似性。在歐元危機爆發之后,德國也一直在批評揮霍無度的南歐國家。德國人始終沒有想清楚,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必然對應另一個國家的貿易逆差。
奧地利政府也知道這家銀行對本國經濟的重要性,奧地利總理奧托 · 恩得同意注資 1 億先令(約合 1 400 萬美元),購買該行 33% 的股份。 15 但問題在于,政府到哪里去找這筆錢呢?經濟蕭條已經使得稅收收入銳減,失業救濟支出劇增。政府沒有金融儲備,也無法借款。當給銀行注資的消息一公布,奧地利的國債價格應聲而落。 2010 年在希臘、西班牙和愛爾蘭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惡魔循環”:銀行問題引發財政問題,財政問題進一步導致銀行業危機加劇。
布呂寧總理暗示要延期償付戰爭賠款,這讓外國投資者更加驚慌。 20 大蕭條的到來,使得戰爭賠款壓力越發沉重。布呂寧越是在經濟問題上失去民心,就越想在對外政策上咄咄逼人。他違反《凡爾賽合約》的規定,重整軍備,建造小型戰列艦。 1931 年 3 月,他啟動了命運多舛的德國–奧地利關稅同盟。 6 月 6 日,他開始第二輪下調公務員工資、削減失業福利。布呂寧說,德國經濟已經到了破產邊緣。他的話中之意是,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就不得不延期償付戰爭賠款。
1931 年 5 月和 6 月,德國堅稱,自己不是奧地利。如今,英國和美國堅稱,自己不是德國。這樣的辯解抵擋不住經濟危機的迅速擴散。經濟危機先是跨越了英吉利海峽,然后又跨越了大西洋。德國的危機從醞釀到爆發,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而危機擴散到英國只花了數星期,在隨后幾天之內又擴散到了美國。
1932 年 2 月,接替梅隆擔任財政部部長的奧格登 · 米爾斯警告胡佛總統,由于缺乏合法的證券,或許在數周之內,美國就不得不放棄金本位。胡佛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哈里森、邁耶和道威斯都參與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主要的問題在于法律的約束。于是,胡佛總統邀參眾兩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參議員卡特 · 格拉斯和眾議員亨利 · 斯蒂格爾,共同起草一項新的法規。他們的新法規修改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金本位,允許美聯儲為更廣范圍的證券提供貼現。 2 月 27 日,這一法規在沒有經過討論的情況下就直接通過了。 金融危機的一個好處是讓大家集中精力。
判斷失誤和冷酷傲慢制造了這場浩劫。 1933 年 2 月,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跌至 1929 年水平的 53% 。價格水平一瀉千里。失業率攀升至 25% 。由于政府錯誤地優先考慮道德風險,導致整個銀行體系分崩離析。在這個過程中,一位在任總統顏面掃盡,另一位魅力十足但尚未經過檢驗的新總統要到 3 月 4 日才能正式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