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測試的定量分析
可用性測試作為一種定性的研究方法,但仍會設定一些量化的數據來做定量的分析。
任務完成率
也稱為成功率,最基礎的可用性測量指標。通常以二進制測量形式采集,任務完成編碼為1,失敗編碼為0.
任務完成時間
即用戶花費在一個任務上的時間,通常為成功完成一個預先設置的任務場景的時間總和。測量和分析任務持續時間的方式有三種:
1.任務完成時間:用戶成功完成任務的時間
2.直到用戶失敗為止所用的時間:從任務開始到放棄或者未正確完成任務的時間。
3.任務總時間:用戶花費在一個任務上的總持續時間。
最常用的是將算術平均數作為衡量集中趨勢和等級量表的平均數代表,但是當樣本分布呈現為左偏態和右偏態時,中位數明顯要比算術平均數更加合適(當為正太分布時中位數與算術平均數相近。對于小樣本而言(小于25人),幾何均值比中位數、算術平均數都更適用(Sauro and Lewis,2010)。對于樣本量更大的可用性測試而言,中位數則是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計算幾何均值,首先要將原始任務時長數據進行對數轉換,然后計算所得到轉化值的平均數,最后再將其轉化回原尺度。工具上可以用Excel函數=LN( )進行對數轉換運算,或者使用大多數計算器上都有的“ln”按鈕。
滿意度評分
用戶感知的主觀評價,可在完成一項任務后立即完成,也可全部完成后完成。可以自己編寫感知易用性的問題,但采用當前可使用的標準化問卷,評估結果會更加可靠。常見的標準化量表:
發現問題的修復優先級的計算方式
(問題頻數X4)/總參與人數]+嚴重等級
? ? ? ?如一個UI問題被提到3次,總參與人數為10人,嚴重等級為三級(一級最高),那么相應的優先級則計算為四級(4.2四舍五入為4),即表示該UI問題的修復優先級為最低四級。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可用性測試中發現的問題,當確定好嚴重等級后,修復的優先級除了問題頻數,還需要綜合考慮開發成本、業務成本,最后需要用研人員與產品經理共同確定修復問題的優先級。
上述大都參考下文鏈接的文章,繼續學習。
接下來準備按照上邊學習的步驟進行實戰,然后再來記錄。
參考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