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目前,校園招聘又迎來高峰期。有數據表明,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加上出國留學歸國人員以及處于待業的往屆畢業生,預估屆時將有1000萬人競爭有限的工作崗位。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2016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仍然不樂觀。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近兩年“待定族”(指調查時處于失業狀態且不打算求職和求學的大學畢業生)和“慢就業”(畢業后不急于就業)的現象則越來越突出。
什么是“慢就業”?
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讀書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據統計,中國越來越多的“90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為何選擇“慢就業”?
數據調查顯示, 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訪者選擇;其次是受訪者希望能夠“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愿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第三是“準備自己創業”。“要考研”、“想做自由職業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慢就業”雖好,并非人人“可以有”
我們樂見“慢就業”的出現,但更樂見的是年輕人展示出的那種理性、不盲從、個性化的生活態度。
伴隨著本科擴招的開始,對畢業生就業狀況的關注逐漸成為一個社會熱點。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維持在相對高位,媒體報道在描述大學生就業形勢時,常用諸如“嚴峻”“不容樂觀”等字眼。盡管如此,在各級政府、高校、社會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等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大學畢業生總體就業率數年來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以2012屆、2013屆、2014屆畢業生為例,根據權威統計數據,三年的全國總體就業率分別為90.9%、91.4%與92.6%。
保持較高就業率是了不起的成績,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但也不排除少數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還有待提高,比如就業不對口、被動就業、盲目就業、為就業而就業等,此類現象,過去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和高校缺乏對學生長期的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忽視對就業崗位與個人興趣契合度的測評,結果很多大學生在畢業離校的大潮中匆忙就業,很快卻又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選擇的崗位,從而呈現出工作懈怠、情緒不高等消極狀態,抑或在短時間內頻繁跳槽,給個人職業發展和供職單位都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慢就業”的出現,是對大學生就業盲從現象的某種矯正。“慢就業”雖然表現在就業速度上慢了一點,但實質并不是不就業,或者無原則地推遲就業,而是在就業之前更加理性地評判自己、更加科學地規劃未來。因此,從傳統就業觀念到“慢就業”的轉變,其實是畢業生從關注就業效率轉向關注就業質量的體現,這是好事。
以社會視角看,這一現象意味著現在的90后畢業生獨立意識更強、自主意識更濃,對待生活、工作更加理性,不愿盲從、不愿簡單屈從社會安排,而更希望憑自己的努力主宰未來,這樣的就業理念,更有利于保護青年人的進取精神和創造性,這和新常態下強調創新的大背景是契合的。當然,少數學生的“慢就業”,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離不開一定家庭經濟生活水平的支撐。是不是選擇“慢就業”,還是要因人而異,并非人人“可以有”,不可陷入另一種盲從。
正因為此,有條件“慢就業”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慢就業”只是正常就業形態的一種補充,沒必要鼓勵所有畢業生都去選擇“慢就業”。需要指明的一點是,大學畢業生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已經到了應該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年齡,如果把“慢就業”當作逃避競爭、不敢直面社會壓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
說“慢就業”是好事,從大學教育角度看,這也有利于讓大學減輕就業率的過度束縛,真正把重心回歸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上來。就業率高低本來就是個社會問題,疲于應付就業率,學校反而可能放松對培養質量的關注。
總之,“慢就業”也好,快就業也罷,最終都得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本位,快與慢可以是個人的選擇,但最終都要就業,最終都要在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慢就業”不要拖成“面子就業”
應屆畢業生應轉變就業觀念,擯棄急功近利思想,追求“體面就業”而非“面子就業”。
在當前就業形勢復雜嚴峻的大背景下,一面是用人單位挖空心思招兵買馬卻“招不到人”,一面卻是部分大學生“有業不就”,或者并不急于就業,選擇做“待定族”,享受“慢就業”。
據媒體報道,在慢就業群體中,有的學生是理性就業,堅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對未來有明確計劃和安排,從長計議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更加注重長期發展和就業質量。實際上,國外大學生剛畢業時也有“間隔年”的情況,尤其是部分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和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畢業生,通常先做一段時間義工或者旅行,然后再考慮擇業或者深造。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有的“待定族”并非基于“從長計議”,而是畏懼挑戰,逃避就業壓力,或者對前途一片茫然,得過且過。這部分大學生主體意識淡薄,缺乏主動了解社會、認知職業和規劃人生的智慧和勇氣,應該自我反思、自我調整。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原本并不狹小,關鍵是大學生個體能否順應時代潮流,認清就業形勢,把握個人追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勞動和創造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同的領域需要不同的勞動者,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總體上看,大學生應響應時代召喚,切實將個人理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中,將個人夢與成才夢、創業夢結合起來,自覺到基層一線去,勇挑重擔,建功立業。尤其是大多數應屆畢業生,更應轉變就業觀念,擯棄急功近利思想,追求“體面就業”而非“面子就業”。總之,大學生應根據自身條件及外部就業環境的變化,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未來,而不是盲目追求穩定、高薪和一步到位,或者跟風“慢就業”、做“待定族”。
“待定族”和“慢就業”群體的出現,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新改變,更對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對于高校來說,應主動適應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既要根據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新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也要積極肯定畢業生靈活的就業模式,改變過去單純以“就業率”論英雄的固有觀念,想方設法給予“待定族”們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跟蹤服務。換言之,高校既要在宏觀上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要在微觀上不斷推動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和指導服務能力的提升,突出因材施教,強化分層分類指導,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科學理性、符合實際的就業觀。應該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實際適時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把專業學習、職業規劃、實踐鍛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去,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通過勤奮學習、實踐活動等途徑提高綜合素質。唯有如此,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更高水平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快就業網,專注大學生求職就業網站:www.kjiu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