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天, 我帶著兒子上完藝術課回家,在小區遇到了一位鄰居,她是一個五歲女孩的媽媽。
她看著我兒子手中的蘋果樹畫作,連連贊嘆,并跟我打聽是在哪兒學的。
第二天,她就帶著女兒去試聽,并且報了名。
然后,我和她就在同一個會員群兼請假群了。
每到上課時間,這位媽媽就在群里請假,家里有事情了,孩子不舒服了,下雨路不好走了……有一次,她的請假理由竟然是:我們今天玩得太累了,明天早上起不來。
報名半年,孩子一共只上了三次課。前天,我看到她在朋友圈轉讓課程。
今天帶兒子在樓下玩,遇上了小女孩的姥姥帶著外孫女玩,說起上課的事,老太太氣憤不已。
這位媽媽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興趣班,結果都是半途而廢。不是孩子不愿意去,是她不愿意帶著孩子去。周末孩子早早起來了,爸爸媽媽卻還在睡懶覺,磨磨蹭蹭起床了,也誤了上課的時間了。
就這樣,因為家長的原因,孩子沒有一個興趣班能堅持學下來的。
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父母,要求孩子有恒心,有毅力,做事情不半途而廢,要求孩子不拖拉,不磨蹭,可是自己呢,連帶孩子上個興趣班都做不到,可想而知在工作和生活中她是有多么不自律。
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
我要求自己每天在家健身半小時。
我健身的時候,我兒子經常在我身邊玩,他看到我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時,總是心疼地對我說:“媽媽,你很累嗎,很累的話就不要運動了。”
這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寶貝,每天運動是媽媽喜歡做的事情,也是媽媽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既然選擇了去做,就不能因為累放棄啊,媽媽會堅持做完的。”
幾次之后,兒子不會再勸我不要運動了,而是會在我很累的時候幫我拿礦泉水和毛巾,并且說:“媽媽加油!”
今年的暑假,我在陪兒子試聽并征求他的意見后,給他報了一個游戲闖關形式的英語線上學習課程。
在最初的新鮮期過去后,兒子幾次跟我說,他覺得闖關太難了,不想繼續闖了。
我問他,你學英語覺得難和媽媽運動時覺得累是不是一樣啊,你想想你覺得難時該怎么辦呢?
兒子眨著眼睛想了一會說:“好吧,媽媽。玩英語闖關游戲也要像你做運動一樣,你累了也不停下來,那雖然我覺得有點難,但是我也要像媽媽一樣不能停下來。媽媽給我喊加油吧!”
那一刻,我真的很慶幸,盡管我也多次想偷懶,想放棄,但是最終我沒有在腰酸背疼,汗流成河時放棄每天的運動。
我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情,沒有半途而廢,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兒子,小小年紀的他也能做到自律,我很是欣慰。
2
曾經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一位大師:“小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
大師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過來問對方:“您影印過文件嗎?”回答說:“影印過。”
大師說:“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聽者恍然大悟:“改原稿!”
大師說:“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你想要一個自律的優秀的孩子,先得看看作為原件的父母自身是不是足夠自律的人。
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是資深夜貓子,看手機打游戲追劇不到凌晨不睡覺,日上三竿才起床。
要求孩子喜歡讀書熱愛畫畫,自己卻只會抱著手機追網文,一本書也不曾在孩子面前看過。
要求孩子不拖拉不磨蹭,自己卻事事拖延,不到deadline絕對完不成。
這樣不自律的父母,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自律而優秀?
那些你無比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背后也有讓你的孩子羨慕的“別人家父母”。
3
我兒子有個幼兒園同學彤彤,這個小姑娘每天晚上在班級群里和媽媽一起講故事。
彤彤的普通話還不是太標準,有些平舌音翹舌音也分不大清,卻能用軟軟糯糯的聲音把一個個故事講得鮮活生動,把唐詩讀得婉轉動聽,甚至《笠翁對韻》都能抑揚頓挫地背到“六魚”。
彤彤不但收獲了一眾媽媽粉絲,也收獲了很多像我兒子一樣忠實的小粉絲。
我兒子每天都要聽彤彤在群里講的故事才睡覺。
好多媽媽問彤彤媽媽:在別的孩子連話都說不利索的時候,你們如何把女兒培養得這么優秀。
彤彤媽媽說,女兒熟練地講出一個個故事,背出一首首唐詩的背后,是她幾年來一天都不間斷的親子閱讀,是她一本繪本和孩子一起演繹幾十上百遍的努力。
她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極為自律的媽媽,在電視臺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讀書,寫文章,和孩子一起講故事,做針織,玩烘焙,學跳舞,每件事情都努力做到極致。
正是她認真做事的精神,嚴格管理自己的人生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讓孩子小小年齡就像媽媽一樣自律而優秀。
就在我寫文章的時候,看到她的朋友圈動態,她獲得了“最會講故事的媽媽”某賽區一等獎。
看著她在舞臺上綻放的自信笑容,我不由得想:有這樣自律優秀的媽媽做原件,她的孩子哪有不優秀的道理。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后就放棄了自我成長,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其實為人父母不是要你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
父母,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先崇拜和模仿的對象。
想要孩子自律而優秀,父母必須從有了孩子那一刻開始二次成長,用自律砍掉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枝枝杈杈,先把自己培養成為一顆筆直偉岸的參天大樹。
孩子這株小樹苗才能照著父母的樣子去生長,也長成自律而優秀的模樣。
4
自律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和孩子一起努力,養成并保持自律的習慣呢?
1、首先就要學會制定與遵守規則。
父母要從小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可以和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出符合家庭成員的家規,全家人共同遵守,彼此監督。
我規定兒子工作日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休息日可以看兩集。在他遵守這樣的規則時,他爸爸也得遵守每天運動30分鐘的規則,我也得遵守每天陪他親子閱讀半小時的規定,三個人互相監督彼此。
2、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離不開對時間的管理。
放養的孩子往往更自律。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定自由,讓他們自己安排自己晚上的時間或者周末的時間,孩子自己做出的計劃,執行力往往會更強。
我兒子每天從幼兒園放學回到家到睡覺有三個小時,之前都是我氣急敗壞地催他學英語,催著他洗臉刷牙,催他上床睡覺,他總是磨磨蹭蹭。
后來我和孩子一起把他回家后要做的事情用簡筆畫畫到了一張紙上,包括玩玩具,看動畫片,讀書,學英語,洗澡等,然后貼到墻上。他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選擇他當天要做的幾件事,然后用鉛筆在后面標上一二三四的排序,我和他一起預估每件事情需要多少時間,也用鉛筆寫到每件事情的后面。第二天擦掉再重新寫。
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他回家后的時間是由他自己做主管理的。從那之后不用我們怎么催,他會自己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去完成,很少再出現拖拉磨蹭的情形了。
3、建立自律獎懲機制。
適度的獎勵和懲罰更利于規則的執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獎懲制度,每周或每月進行考核,實施獎懲。
我一個朋友制定自己每周的行事日歷時,會同時為她的孩子做一個很卡通的行事日歷,每天的各件事情都會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打不同級別的星星。到了周末會根據本周表現情況決定滿足孩子一個小要求或懲罰他少看兩集動畫片。
雖然一開始孩子是為了一個玩具或去游樂場玩等獎勵,一周都努力做好每件事情,爭取表現優良。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M?斯科特?派克曾經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工作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學習模仿,并奉之為最高準則。父母以身作則的自律,是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在自律的道路上,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凱叔講故事”,轉載請聯系“凱叔講故事”后臺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