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騎士的獻祭
? ? ? 讀完這本書是在一個下午,從凌晨開始看,這是一本有些許模仿意味在其中的懸疑小說,相對比同類型的書而言有更多細枝末節的描寫,冷硬又迂回。這本書是以警察老馮辦案的視角來敘述的上海“六·一三”碎尸背后的故事:返城知青李善斌,同大山里出身、美貌的時靈儀結為夫婦;時靈儀并不滿足于丈夫李善斌對她的寵容癡戀,反而在九十年代的下海熱潮中,拋夫棄女,同情人王海波南下淘金;在錢權和黑惡勢力面前,時靈儀引以為傲的美貌不堪一擊,她飽受蹂躪,從心氣高傲的“鳳凰”,墮落成流落街頭、瘋瘋癲癲的撿垃圾婆婦,最終由前夫李善斌帶著極大的痛苦和悲憫,結束了她的生命……自此,李善斌“老好人”的面具瓦解,他開始動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儲備,誓將把其至愛引上絕路的人繩之以法。 ? ? ? 從推理的角度上看,整體來說這是一本情節完整,但是推理過程不夠奇詭,更多地是一種平鋪直敘的真實,但是不妨礙我們看到其中的重點: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好人,是如何被逼到要去殺掉自己最愛的人的?這是一個重點,這其中就充斥著善惡的糾纏和欲望的追求,以及一個社會大環境下人的分層。
? ? 從內容上入手,書中其實是有多種理念的矛盾和抗爭,時靈儀是山里的姑娘,李善斌是下鄉的知青,兩個人的相遇是因為當時禁欲又局限的時代造就的。而后來的李善斌的返城,讓一切都埋下了伏筆,時靈儀對自由的渴望和改變命運的欲望在到了上海以后便是一發不可收拾了。時靈儀更像是一種象征,她追求著自己的人生,她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在拼在斗,這樣的想法在現在來看是先進又踏實的??墒撬芍^生不逢時,當時的年代不允許她追求所謂的“絕對自由”,況且在那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年代,“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樣的話才是道理。她用她的資源——她的美貌和頭腦,在變化的大背景下,沒有清醒的認知和過硬的實力便極易陷入社會的洪流之中。所以,時靈儀的結局,算是當時如她這樣的青年的一個寫照,不過便是她最終墮落的形式過于慘痛。而李善斌的理念掙扎在于,他是否要在經歷了這樣的不幸之后去生硬地對抗這個傷害他的女人和世界,他的愛和恨都很濃縮,矛盾的點也在時靈儀身上。再就是作為女兒的李怡諾,她也是一個矛盾體,她處在一個她所渴望的世界的零界點,她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和資源,但是她最終也是一種“突而不破“的狀態去做出選擇,她在自己的良知和反叛中掙扎。或許李善斌的死,也在潛意識中讓她有所醒悟,他對父親的熱烈和對母親的厭惡渴望也是一種矛盾。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在年少的情愛中初嘗甜頭,這與時靈儀當初很相似,包括她決定用自己的美貌為工具去保護李立,這些種種都是像映照一樣。
? ? ? 李善斌的形象更為板實,他的老實和敦厚,初遇時靈儀時的驚嘆,以及哪怕后面得知時靈儀還活著但是不知蹤跡時所發出的“她是鳳凰啊”,“她若不是過上了她想要的日子,便是死了,只有這兩個結局?!钡泥皣@。他自始自終都是一個戰士,他深刻地捍衛者他的愛人和家人,讓時靈儀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讓女兒無虞地生活,哪怕自己備受煎熬,但他還是堵上一切。這是一段復仇地故事,相比其他,它看上去略顯乏味,但是卻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認識:不是所有的善惡都是那么的分明,有些善惡交纏,沖擊了人們對于善惡一開始的界定。到了后文,就連辦案的警察都希望這樣的罪犯可以得償所愿,雖然方式不可取,但是他捍衛了自己的正義和愛情。這樣的愛太過純粹,太過稀少,只是從這段愛情故事出發,確實是矢志不渝的。但毫無疑問,時靈儀是自私的,她為了讓自己擺脫痛苦,不惜拉自己的愛慕者陪葬;李善斌也是自私的,他為了自己所謂的愛情,不惜放棄兩個孩子和一個老人的未來。但這終究不是一個可以用理性簡單評判的故事,正是因為那些源于愛情的非理性與沖動,才使得其如曇花般綻放出了短暫卻匪夷所思的美好。這也是這本書中一個讓人難忘的記憶點。
? ? ? 再從書名入手,“騎士“這樣的角色在本書中有三個,分別是守衛自己的家庭和女兒的警察老馮(在本書中,老馮和女兒的關系更像是對于李善斌和李怡諾父女關系的對照組),守衛愛情和尊嚴的李善斌以及守護父親和家庭的李怡諾。前文談了李善斌和時靈儀的騎士關系,此時便是要對李怡諾這個騎士角色展開分析。時靈儀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拋家棄子的行為對于年幼的李怡諾而言早已是判定了無聲的罪行,李怡諾在后文的一系列不得不完成的對自己的傷害,把自己當成家庭的擋箭牌,直至全身布滿了創傷,都是從為了保護父親的秘密開始的。這個世界上,她最喜愛的就是父親了。因為在媽媽離開之后,父親帶給了她生活的希望,現在輪到她來守護父親。從一開始,一家人就已經知道了李善斌做了無法挽回的事。這件事之后,李怡諾能做的只有更加珍惜和爸爸在的每一天。因此,回看書中前幾章中描寫的李善斌帶李怡諾和李立去錦江樂園玩,李怡諾一直纏著爸爸,包括李怡諾要和李善斌一起睡這些文字才會顯得那么痛苦和心酸。她在其中也是一個前文所說的,陷入了一個漩渦的有所追求的人,但是父親的死其實也是為她的青春的前半截畫上了一個句號。
? ? ? “她看到的不是棺蓋,而是里面的那一團由層層疊疊玫瑰花瓣堆疊起來的紅云。滿堂的紅玫瑰還遠沒有被摘盡,它們環繞著棺木,環繞著李怡諾。爸爸不能被寒冷孤寂的白色送走,必須是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火焰的顏色,是熊熊燃燒的顏色?!?/p>
? ? ? 就像原文所說,這段話也是對于自己的一個解脫,她見證了父親作為騎士的“獻祭”,而從這一刻開始,便是她作為騎士的另一個開始。在故事的最后,刑警們每個人給了李怡諾一塊錢,正好是17名警察,17塊錢。同時,17也象征著16歲的李怡諾在這一刻真正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從17歲開始,自己充當了家中的大梁,今后仍要繼續完成和爸爸的承諾,就像她的名字一樣“一諾千金”(父親完成了對母親的“承諾”,他解脫了她,正如她所盼望的)。
? ? ? 通觀全篇,雖然不是一本詳盡、不落窠臼的懸疑推理小說,但是是一本極具有針對性的反應現實犯罪的小說,這其中有著讓人匪夷所思的愛情,也有著讓人惋惜心痛的親情,但它比現實美滿,也比現實更加充盈,帶著人性善意的光輝,看多了如今戾氣深重的社會萬象,再看這樣的小說,多少百感交集。
參考鏈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52236/
? ? ? ? ? https://read.douban.com/ebook/154036586/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7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