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書,讀了,會讓人熱淚盈眶。因為,書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從我自己心里流出來的。里爾克在一百多年前寫給一個年輕詩人的這十封信,在我讀來,就像是寫給我自己的。他那么親切地談詩歌寫作,談愛情與感官,談生活的艱難與寂寞,這些最困索年輕人們內心深處的話題。讀著讀著,我有一種想流淚的沖動。在現實生活中很難以遇到這么好的導師與朋友,卻讓我在一本書里遇著了。
曾和一個朋友談到讀書,我們都同意,讀書是要找和自己心靈磁場相近、頻率相符的書來讀,這是每個讀者最大的快樂與需求。然而,就像找一個可以稱作是靈魂伴侶的男女朋友一樣,找到一本“完美”契合自己心靈共振的書,也是十分難的。我們往往是在書海里漫無目的地游蕩,一點一點揀拾、搜集、積累自己靈魂的碎片。然而正如每個讀者的靈魂本身都是獨特的,每本書背后的作者也有各自的癖好、興趣、關注點、好惡,自然寫出的書也是有個人獨特性的。所以找一本與自己完美共振的書太難了。然而我必須說,當我讀到里爾克的這本書時,簡直就像在茫茫大海漂流中找到了一個天堂小島一般,感受到了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與隨之而來的喜悅。拋開里爾克作為詩人特有的優美與細膩的文字風格不說,讓人感動的是,他關切、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誠摯、回歸心靈深處高處的思索。我個人尤其喜歡和受用他談論詩歌寫作的部分。
里爾克和青年詩人談寫作,他說道,“請你走進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得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復。若是這個答復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夠以一種堅強、單純的“我必須”來對答那個嚴肅的問題,那么,你就根據這個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尋常最細瑣的時刻,都必須是這個創造沖動的標志和證明。”他上來沒有先講寫詩的技巧,而是追問年輕詩人內心對詩歌是否抱有原始的激情與沖動。這是讓我很有共鳴的一點。看到很多作家都談到一個觀點,他們都是被寫作本身所召喚的。他們不得不寫,寫作就和呼吸、心跳、血液流動一樣自然而必須。
一旦確定了內心深處對寫作無法放棄的熱愛后,里爾克建議,“向內看”,不要向外看,真正的詩歌都是由內心深處所產生的。如果你寫的是心底流出的聲音,如果這樣寫是對你而言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你也就不會在意別人如何評價你的作品了。他說道,“一件藝術品是好的,只要它是從必要里產生的。在它這樣的根源里就含有對它的評判:別無他途。”
詩歌,和諸多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往往受各類評論、批評的洗禮。然而我和里爾克觀點一致,必要的,就是好的。藝術創作本身就可以justify它的合理性。詩歌說到底是主觀的,根植于情感體驗的,所以如果你寫出了無可避免的內心必須發出的聲音,那就是好的。正如同貝多芬在對命運的悲傷與反抗中寫下悲愴奏鳴曲,莫扎特在垂死之際寫下安魂曲,梵高在生命即將燃燒殆盡瘋狂地畫下心中的風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必然是自然而然、不可阻止、不吐不快的心靈的聲音,也就是必要的。詩歌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語言,所以如果我們寫出了真正的情,打動了自己,才可能打動別人。文學評論巨擘Harold Bloom對什么是好詩曾提出一個觀點,和里爾克在此所說的是一個意思,那就是好詩的語言是inevitable(無可避免)的。勿論批評家們說什么,詩人心底必須說出的話被說出了,那就好了。寫詩的人,都要有這種大無畏的對自我的肯定,對自己內心的專注與發掘。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寫出的詩不被大眾所高看,那也沒有關系,因為詩人已經完成了自我的表達與釋放,寫作本身,就是足夠的犒賞。然而我相信,人類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具有最基本的最共通的感情。當我們安靜下來,真正傾聽自己內心最最深處的寂寥與激情,并把它們吟詠出來,那發出的聲音,哪怕很微弱,也一定會傳到等待的耳朵里,與他們的心靈發出共鳴,于是一個人的感情與另一個人,越過時間,越過空間,在最深處交匯融合。正如此刻,寂靜聲中,我讀里爾克。里爾克的語言如泉水流動流進我的心里,也像是從我自己內心流出來一樣,你我不分。于是越過風,越過田野,越過時間的漫漫長河,我感受到了那種共振。
最近讀詩讀的一點感觸,那就是,往往好詩不是為了取悅誰的,但反而是這樣的詩,最真,最美,最打動人。艾米麗迪金森是這樣的。在幽居的鄉村里,寫下了幾千首不為人知的詩,讓我們在今天讀到她那些只對自己說的話,都依然感動與共鳴。華萊士史蒂文斯也是這樣的。他在保險工作之余,寫下了那些最富想象力的詩句。詩不是他謀生的手段,但是對于他是必要的生活的一部分。他在沉默的字句中確信,在遠處不可見之處,有一群隱秘的聽眾,等待傾聽他的心聲,一如他們等待傾聽自己的心聲。
華萊士史蒂文斯 《論現代詩歌》
它必須登上那舞臺,
并且,像一個貪心的演員,緩慢而
沉吟地,念出臺詞,在耳輪中,
在最精致的心之耳輪中,分毫不差,
重復它想聽見的事物,那聲音
為一群隱身的觀眾所傾聽,
不是聽劇,而是聽自己,其表達
如兩個人的一份情感,如兩份
情感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