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千面英雄》。這本書的作者約瑟夫·坎貝爾講到,普天之下所有的神話其實都只有一種原型,故事情節都一樣,只不過是用不同的方式不斷地復述。而我們之所以對神話故事如此著迷,是因為神話故事從本質上來講,說的是我們個人的成長故事,而成長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主角——約瑟夫·坎貝爾。
坎貝爾是美國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他創造了一系列神話學巨作,跨越人類學、生物學、文學、哲學、心理學、宗教學、藝術史等領域,寫過著作《千面英雄》、《追隨直覺之路》、《指引生命的神話》、《神話的力量》、《坎貝爾的生活美學》等。
他是披頭士樂隊、貓王、邁克爾·杰克遜、喬布斯、喬治·盧卡斯的精神導師,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幻化出各種具有戲劇性、娛樂性和心理真實性的故事,是《星球大戰》、《黑客帝國》、《蝙蝠俠》等英雄系列電影的靈感之源。
介紹完坎貝爾,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本書。
這本書透露出一個關于我們人類的巨大秘密:人類所有文化現象背后都深藏著神秘的神話內核,而世上的宗教和神話都有共同的敘事模式——一開始的時候,英雄(這時也許還是個凡夫俗子)在家里發呆,然后使命開始召喚他,于是出發上路,進入了神秘迷人又兇險可怕的異常世界,結識朋友,遭遇敵人,經受考驗,獲得知識、奧秘和超能力,最后功德圓滿,載譽歸來。
關于這個模式,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因為我們在各大英雄系列的電影早已司空見慣。盡管在之前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模式,卻本能地喜歡它。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的共性,大家都喜歡成長故事。
坎貝爾有一句名言:俄狄浦斯的變體正站在第五道和四十二街的交口處等紅綠燈,準備譜寫下一個美女與野獸的故事。
也就是說,事件的脈絡是一致的,披上不同的皮,就變成了不同的故事;音樂的主旋律一致,變奏不同,就構成了不同時代的作品。
回歸正題,為什么神話的原始面貌具有驚人的相似?
神話有兩個基本點:一、必須得到認同。二、必須得到傳承。神話是我們無意識 中的庇護者。它經過一代一代地認同和傳承,長期流傳下來。而可以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必然是我們自我內心的成長部分,而神話就是這樣一種人類共性的、自我成長的追求。
英雄更重要的是戰勝內心。“修佛乃大丈夫事,非王候將相不能為也。”每一個持續內心探索的人都是英雄,他會碰到大量的艱難險阻,這些艱難險阻都未必是外部的、可見的,而是內心的。
拿諾蘭的電影《蝙蝠俠》做例子,布魯斯·韋恩跌入深井,他被黑暗中飛過來的黑色蝙蝠嚇到。其實他懼怕的是自己內心的黑暗,他在流浪時,看似處理的是父母被殺帶來的仇恨,但實際上是在處理他自己內在的黑暗,最終他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成為了英雄。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在這個歷程中,你看似是與外界作戰,其實是借此來錘煉你的自我。一般的自由觀,認為妨礙自己自由的是外界,但其實真正妨礙自由的,恰恰是你的自我。
從個人的角度,我們該如何實現自己的英雄之旅呢?
北大心理學教授武志紅認為,完整地成為你自己的歷程,就是“英雄之旅”。至少需要以下兩點:
一,在現實世界展開你的心。由此,你將原本很難觀察到的內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將電影膠片投射到了屏幕上,這樣你就能看到你的心是怎樣的;
二,深入認識你自己,特別是那些讓你恐懼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會認為是外部世界讓你恐懼,最后你會發現,你真正恐懼的是自己的內在。
這個歷程的關鍵,不是變得通俗意義上的更好,而是能碰觸到你真實的人性。
要注意的是,英雄之旅不是我們以為的一顆小樹拼命長成正能量滿滿的大叔,而是同時也深入黑暗汲取能量的完整大叔,樹冠伸向明亮的天空,樹根則扎根黑暗的大地。
坎貝爾在《千面英雄》這本書寫到,英雄的成長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新手村,歷險,返鄉。這是對神話故事和傳奇英雄的經典概括。關于我們普通人的成長歷程,也有人提出一個類似的歷程。
心理學家尼采就分別以駱駝、獅子和孩童來代表。為了更好的理解,這里套用武志紅教授的說法,個人英雄之旅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花園,孩童在伊甸園般的懷抱中,純潔美好;
第二階段是沙漠,你如同駱駝,忍辱負重地行走在漫漫旅途中,見證復雜而完整的人性。你本想通過簡單的行善與忍耐,抱著其他一些單純而看似正確的信念,與他人乃至世界相處,卻發現事情總是事與愿違,你不斷受挫;
第三階段是獅子,你有力量地活著,看到了外界的復雜和你內在的復雜,你發現你必須把真實的自己拿出來。
在美劇《權利的游戲》中,有一個主要的家族是史塔克家族。最初,史塔克家如同花園,父母溫暖、熱情、富有正義感、堅定有力,史塔克家的孩子們在這座花園里充分地享受著美好。
第二階段,父親奈德陷害被殺,史塔克家的孩子們開始進入荒漠,他們忍辱負重,抱著一些簡單而看似正確的理念與世界相處,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比如長子羅伯,英明神武,沒輸過一場戰役,但他的正義感、簡單處理問題和嫉惡如仇,還有包裹在其中的濃濃自戀,導致他家破人亡。
第三階段,經過歷練,史塔克家的孩子們都成為了“獅子”。他們逐漸變得成熟,對人性的復雜,對人性的冷暖,都有了全面的理解,他們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力量,但他們都沒有因此變成惡人。在艱難的情形下,做浮在的選擇時,都還是堅持了富有人性的選擇。
最終,史塔克家的孩子們都成了英雄,但不是受家族庇護的英雄,而是他們之間的英雄。
愿我們能夠深切了解自己,充分展開自己的生命,成為自己的英雄。
寫在最后
坎貝爾的《千面英雄》這本書寫得很繁瑣,在我看來,坎貝爾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了解自己的成長之旅。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知道了這個理論,你就能成為英雄。第一,成為英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第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英雄,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第三,英雄也有中場危機。
前面兩點都很容易理解,我想解釋第三點,英雄也有中場危機。在電影中,常常是英雄成功克服敵人后重返故鄉,從此幸福地度過一生。現實世界的英雄真是這樣嗎?不是的,殘酷的真相是,很多英雄回到故鄉之后,會感到很不適應。
比如,兩個英雄的故事,他們都是第一批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第二個走出登月艙的是巴茲奧爾特林。當他們返回地球之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但是,他們的人生卻從此走向下坡路。奧爾德林更慘些,他不僅得了抑郁癥,住過美國空軍精神病院,而且酗酒,兩次離婚。阿姆斯特朗也過得很郁悶,他也離婚了,整天窩在家里,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有人勸他,要多出門走走,散散心。他說:“我連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說過,人生有兩種不幸,一種是求之不得,一種是求而得之。薩特也有一句名言,他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又讓我知道這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是人生啊。
剛剛高考完的孩子,同樣會感受到這種危機,體驗到一種生命中不承受之輕。走完了一半,爬上了小山,實現了自己原來設定的目標,突然感到一種深入骨髓的幻滅感。
這么說,英雄豈不是很凄慘,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卻又陷入了中場危機,不知所措。
那么中場危機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肯定是有的,我們下次再講。
如果喜歡,請點贊鼓勵我繼續創作。
若是有用,可以關注我的簡書ID。
謝謝,你的鼓勵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