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世紀50年代,城里的知識青年響應國家“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紛紛離開城里到農村插隊落戶。
知青來到了貧困的農村,受到了村里人的優待。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農村里的娃除了男孩子可以進學堂上幾年學,不讀書了就回到家里干活。女孩子則留在家里干農活,將來嫁了人也還是離不開干活的。無論男女,他們都渴望獲得新的知識。
每個生長在農村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對隱形的翅膀,可以離開這里飛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
就像我的奶奶,她其實是一個渴望獲得新知識的農村婦女,她羨慕那些能讀書的孩子,只怪自己生長在農村不能與城市的女孩子一樣可以進學堂讀書,所以她對教師這份職業帶著一份憧憬與崇敬之情。
我奶奶曾這樣說過:“我從小就渴望能進學校讀書,有時候扛著鋤頭去地里干活,總會經過學堂的門口,我會進去透過窗戶偷偷向里頭張望,老師站在講臺上,左手捧著書,右手揮舞著白色粉筆在黑板上書寫,臺下的學生們畢恭畢敬的齊聲朗讀。”
鄉里來了新人,是城里來的知識份子,說是響應國家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來體驗拼下中農的艱苦勞動的革命精神,一時間鄉里炸開了鍋一樣,都爭先恐后去圍觀,搶著看西洋鏡似的。
知青阿添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是從蘇州來的青年,下放到離八坼鎮偏遠的村莊,與北厙川心港相鄰。當時的交通并不發達,來回主要靠船運,阿添跟著其他人一起沿著跳板跳下船。就這樣,阿添開始了他的知青生涯。
初來乍到,他被鄉領導安排到了村里的招待所居住。第一天到來,他就享受到了農村人的熱情款待。
在阿添的知青生涯中,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和鄉鄰一起到田里勞作,后來鄉學堂需要一名老師,村里的領導見阿添是城里過來的,就把他安排到了村里的學堂擔任教師一職。
受過教育的阿添成了農戶家里的常客,談天說地,聊聊外面的世界、城里人的生活。村里姑娘羨慕他的侃侃而談,仰慕她的見多識廣。得知阿添尚未婚配,村里就索性替他做了個媒,李家最小的女兒就成了他的妻子。
當時李姑娘做好了有天阿添返城以后兩地分居的準備,卻沒想到阿添并沒有打算返回蘇州去。(蘇州分配到的房子留給了他的大兒子)他留在這里做老師,辦廠,直到多年后搬到了八坼鎮上,李姑娘也一起跟著他去了鎮上生活。
對于現在來說,李姑娘當時的苦其實是值得的,她去了鎮上有工作,現在退休了也有養老保險,日常生活不用麻煩小輩能夠自理,對于她來說,因為是李家最小的女兒,前面都有哥哥姐姐的疼愛,從小沒有干慣農活,現在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著實實惠。
</p>
知青的年代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