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們講到了慕容家的最強兄弟檔慕容恪和慕容霸兩人在前燕的不同經歷。前者備受信任身居高位,手握軍政大權,成為了萬眾仰慕的國民偶像;而后者卻因為皇帝慕容俊的猜忌生活得分外艱難,先是被迫改名成了“慕容垂”,后來又被可足渾皇后炮制的“巫蠱案”陷害,痛失愛妻。直到慕容俊去世后兩人才真正能夠攜手同心,從東晉手中搶下洛陽,將前燕版圖擴張到了極限。然而好景不長,在攻占洛陽的第二年,慕容恪就一病不起了,前燕的命運也即將走到一個詭異的拐點。
前燕的擎天支柱,被萬眾愛戴的太原王慕容恪突發疾病而不治的時候,僅僅只有46歲。而他最舍棄不了的卻并非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親手打造下的前燕帝國的未來。于是,在慕容恪病重之后,他前后兩次分別面見小皇帝慕容暐和“皇叔爺”慕容評,要他們重用“文武雙全,謀略蓋世”,時封吳王的慕容垂,還特別推薦讓慕容垂擔任統領全國軍隊的“大司馬”一職。直到臨終前的最后時刻,他依然在向慕容暐諄諄教誨,要他以國事為重,向慕容垂委以重任。隨后,這位忠義德三全的賢臣與世長辭。
我們總是說十六國是個殘酷而紛亂的時代,充滿了許多無所不用其極的梟雄,相比之下慕容恪的存在實在像是一道異樣的清流。而最神奇的事情是,這位一生以“仁愛”為綱執政治軍,道德無瑕好似活不過亂世劇本前三集的“圣父”,卻同時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政治家和百戰百勝的名將!做人做到這樣完美而又圓滿的地步,莫說十六國時期,在我們整個歷史長河中都不多見!因此慕容恪后來的歷史評價很高,還以“古之名將”的榮譽身份,入選了唐德宗時期修訂的武廟六十四賢,配享祭祀——要知道整個十六國時代的名將中只有兩人入選:前燕的慕容恪和前秦的王猛,而慕容恪更是唯一入選的十六國時期胡族統帥!在崇尚武功的唐人心目中,這簡直就是非比尋常的肯定啊!
好了,對于讀到這里的小伙伴,大概已經被慕容恪的圣父光輝閃瞎眼了吧!然而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想要大家思考:完美而圓滿的慕容恪,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就都是對的呢?
我覺得不是的。
誠然,慕容恪是個純粹的君子。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的圣父光芒就掩蓋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無論是治軍還是執政,他都頗為“寬仁有余,嚴明不足”。因此他的軍營中“軍士有犯法,密縱舍之”;前燕慕容氏貴族開始兼并土地霸占民產的時候,也得不到應有的節制(盡管他本人堅決不墮落);當老將慕輿根野心猛漲反形已露,他也僅僅只是當面駁斥而無遏止動作,直接助長慕輿根的氣焰造反起兵,差點導致前燕陷入內亂;甚至在對待跟他感情非常好的五弟慕容垂的時候,慕容恪的表現也十分優柔寡斷。他明知慕容垂的才華對于前燕的重要性,以至于臨終前幾次三番的向小皇帝諄諄教誨,不遺余力的推薦;然而當他在慕容俊慕容暐前后兩朝以首輔之名義秉政的時候,卻從未扶持過五弟的政治勢力,甚至連五弟被構陷的時候,也沒有過什么實際性的解救。——這幾件事情對于前燕,可以說件件都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之所以沒有及時暴露出來,只不過是因為慕容恪本人的確足夠德高望重。也就是說,前燕這樣一個快速發展和成長的帝國,一切約束力都維系在對于“國民圣父”慕容恪的個人崇拜和個人信任上!因此,當慕容恪英年早逝,我們也就可想而知前燕從政到軍的良好氛圍是何等迅速的土崩瓦解!所謂“人亡政息”,慕容恪簡直就是再鮮明不過的例子!所以盡管慕容恪本人的人生很完美圓滿,但是對于前燕后來快速的崩潰以致敗亡,他還是負有一定責任的——盡管這絕對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毫無疑問,慕容恪之死對于前燕是致命的打擊,但還是擋不住有人偷著樂的。比如說小皇帝慕容暐。慕容暐十二歲登基,但是直到此時十七歲了都還沒有親政,這個已經到了叛逆期的少年明顯有點不耐煩了;再比如說上庸王慕容評。此人輩分很高,是慕容皝的幼弟,連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都得喊聲“叔叔”,慕容暐小皇帝更是得喊“叔爺爺”,可是因為一直位次處于慕容恪之下,被迫在前燕朝中扮演了十幾年的政治花瓶,也早就憋不住了!這下子慕容恪驟然死去,老小兩個戲精頓時迫不及待地上躥下跳了起來。慕容恪臨終之前的諄諄教誨,殷切推薦很快就被兩人甩到了腦后。于是,慕容垂被直接架空,趕回家去摳腳。而受命封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大司馬一職的是小皇帝慕容暐最寵愛的弟弟,十六國著名美少年,此時年僅九歲的慕容沖。。。。用九歲的小學生來統領一國兵馬,小皇帝慕容暐的過家家還真是大手筆呢!三公任命尚且如此兒戲,爺倆的治政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前燕各方各面就這樣迅速的腐朽了下去。
這一切,初嘗權力滋味的小皇帝和老皇叔爺是渾然不覺的,然而他們糊涂的美夢,很快就要被無情的驚醒了。因為有一位雄心勃勃的梟雄,早已將視線投向了這個已經露出頹勢的帝國。
這位雄心勃勃的大人物就是東晉著名權臣桓(這個字讀“環“)溫。盡管在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依然比較抱歉,但是他卻擁有一句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沒錯這么屌的就是他!桓溫本人并非出生高門貴族,卻在最重視門閥的東晉朝廷混得風聲水起,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晚年還玩了一把廢立。要不是后來謝安的拖延戰術(即使謝安這等大牛也不敢與他硬剛),桓溫此人將成為東晉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稱孤道寡”的異姓王。。。。。這說明什么?說明桓溫的確是個人才啊!他34歲的時候僅帶一萬精兵僅花了一年時間就深入西蜀滅掉了成漢帝國;43歲的時候率大軍首次北伐前秦,一直打到關中,致使關中父老紛紛簞食壺漿出來老淚橫縱迎接官兵;44歲的時候他再度北伐在洛陽與羌族首領姚襄交戰并大敗之,趁機收復洛陽。桓溫在此三戰中的優異表現不僅確立起了自己一代名將的威名,還為東晉樹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收復河山”的信心!要知道之前東晉軍都是各種被北方的胡族追著打,一直打到長江南岸,現在居然有人能夠反殺成功,多不容易啊!而就在桓溫聲望達到最鼎盛的時候,恰奉前燕慕容恪去世。桓溫心中再無忌憚,決心第三次北伐,一鼓作氣滅掉這個已經開始露出頹勢的國家。就這樣,前燕和東晉之間傾國級別的大戰:枋頭之戰拉開了序幕。
戰爭名稱:枋頭之戰
戰爭雙方兵力:東晉步騎5萬(主要都是步兵);前燕步騎5萬(其中大致有大概一半的比例是輕騎兵)
戰爭雙方主將: 東晉大司馬桓溫;前燕方面,先是前燕邊境守將慕容忠,下邳王慕容厲和樂安王慕容臧,后為吳王慕容垂。
戰爭雙方優劣勢分析:
東晉: 桓溫是非常有威望和實力的名將,東晉兵也剛剛在第二次北伐中打了勝仗士氣正旺;但是因為東晉遠來攻伐,運輸和后勤是很大的問題。
前燕:雖有地利,但是因為高層應對失措完全處于準備不足被動挨打的處境。而且慕容恪死后,前燕軍隊戰力一落千丈,說來都是劣勢。但是前燕尚有后手——那就是后來臨危受命,實力超過桓溫的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垂。
在上上一章,我們曾經談到前燕和冉魏的廉臺之戰,這場戰爭雖然精彩好看,但卻是中國古代戰爭的一個“非典型”實例:因為廉臺之戰基本上都是戰術層面的對決。然而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戰爭僅以決戰一役的特殊戰術定輸贏的情況并不多,更多的則是雙方主將進行幕后戰略布局的對決。正如我們現在馬上要說到的枋頭之戰,此戰戰程長達半年,中間經歷了行軍,對峙,工程,決戰,撤退,奔襲各種階段,不到最后一刻根本無法確定終極的勝者,絕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因此通過分析枋頭之戰的全過程,我們便可以清楚的看到兩位當世名將的謀略藝術和思維高度。
在這場戰略大對決中,本就善于謀劃的桓溫無疑是占到了先機的。公元369年四月,桓溫就已經做好了一切北伐的籌備,率領著剛剛在第二次北伐中獲勝的五萬東晉精銳步騎,從姑孰(安徽當涂縣)開始了他的最后也是規模最大的北伐。歷來遠征軍為了最低程度的減少行軍中的戰力和糧草消耗,主將都會優先的選用水路。深通兵法的桓溫自然也不例外,東晉軍正是延河道一路北行,七月的時候輕輕松松的來到山東的金鄉的。然而來到金鄉以后,桓溫驚訝的發現,今年的天氣太干旱了!原本規劃好的金鄉之后的水路因為水位太淺變得根本沒法用了!接下來關于下一步的戰略,桓溫和他的首席謀士郗超也出現了分歧。
按照桓溫本人的想法,他還是不想放棄“水運”這一簡便舒適的運輸方法。雖然今年干旱,但是咱們的大河流黃河總還是有水的吧!于是桓溫打算派工程兵修一條長達三百里的運河將金鄉附近的汶水和清水兩條干旱的小河流跟黃河水道連接起來,將黃河水引入充實河道,不就又能使用美好的水路運兵運糧了嗎?
而桓溫的首席謀士郗超卻不同意這個進軍戰略,他說這條生造出來的水路實在太脆弱了!這戰場上挖出來的運河能有多寬,能引入多少水量?現在夏天還好,到了水枯的秋季你確定這條水路還能用嗎?要是前燕堅壁清野避戰的話,我們后勤跟不上可就憋死在那里了!倒不如干脆放棄水路,全軍輕裝簡從只帶少量干糧,直撲前燕都城鄴城。反正慕容暐小皇帝也是個糊涂娃娃,一定扛不住我們閃電直擊。。。。要不然干脆就在這里駐扎上一年,搞個北伐大本營,把糧食物質都囤積夠了明天夏天再行進攻。總而言之郗超就是一句話,這個不靠譜的運河水路不能用!
以桓溫持重的個性來講,他是不會同意郗超的輕軍簡從搞突襲的建議,而對于那個又持重得過了頭要在這里停一整年的點子,他就更不能接受了!要記住桓溫的人設是權臣!哪有不緊緊在朝中抓住權利,而自行外放一整年的權臣?何況在桓溫的心目中,失去了慕容恪的前燕也沒什么可怕的(雖然意見不同,但桓溫和郗超在鄙視慕容小皇帝朝廷方面還是相當一致的)。于是桓溫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戰略行事,開鑿運河以水路進軍。
剛開始的時候,桓溫的戰略進行得很順利。慕容小皇帝的確糊涂,桓溫的三百里運河都挖通灌水了他也沒有什么反應。于是桓溫大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先在湖陸打敗前燕守將慕容忠,接著在黃墟全殲下邳王慕容厲的兩萬兵馬,最后又在林渚打敗慕容暐急忙派來的樂安王慕容臧。至此前燕的幾道防線外加中央援軍已經全部完蛋,桓溫簡直是得意洋洋耀武揚威地抵達了距離前燕都城鄴城不到百里的枋頭。在他的心目中,之前的預料果然都沒有錯,慕容恪死后,前燕果然腐朽得一塌糊涂,完全不堪一戰!于是桓溫決定在枋頭暫停休整,以等待還未能跟上東晉北伐軍勝利推進速度的后勤支隊。他打算等一切就緒,再從枋頭棄船登陸(枋頭到鄴城不再有水路溝通了),全力進攻!
然而僅僅就是桓溫在枋頭短短暫留的數日間,前燕朝廷中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聽到最后派出的慕容臧也被桓溫打得大敗的消息后,小皇帝慕容暐和皇叔爺慕容評終于崩潰了,他們自覺亡國在即,整天吵吵嚷嚷,決心放棄中原直接跑回東北老家龍城。這個消息讓那個被趕回家扣腳的慕容垂知道了,身為慕容皇族的尊嚴和一代名將的驕傲讓他再也坐不住了——畢竟是慕容世家幾代人戮力同心,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才打下來的疆土,怎能讓兩個敗家子這么輕易的丟掉?他立刻上朝請戰,對小皇帝表示自己愿意領兵去防守桓溫,如果打不贏你們再跑不遲!
要放在平時,慕容暐和慕容評是絕對不想讓慕容垂掌握兵權的,但是眼下都到了快亡國的地步,也只能死馬當做活馬醫。于是慕容暐下令讓慕容垂接替慕容臧的大都督職位,并把前燕最后壓箱底的五萬步騎交給他。慕容垂得到兵權,立刻下令全軍以最快的速度的集結然后開往枋頭前線。桓溫真是萬萬沒想到!他只是在枋頭休整了幾天,前燕就閃電般的大軍進駐了!在之后的數月間,東晉和前燕軍隊在枋頭進行了一系列小規模的戰役,桓溫更是驚訝的發現,眼前這支前燕軍隊戰斗力和精神面貌和之前路上碰到的那些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以至于晉軍兩次主要的會戰都輸掉了,全軍在枋頭根本無法前進一步!此時已經慢慢入秋,河流水量比起夏季干旱的時候還要少,那條由挖出來的運河灌輸的,脆弱的清水-汶水小水路果然如謀士郗超所說完全不能用了,這下子后續的糧草物資都沒有辦法運輸了!歷來遠征軍最怕的就是后續糧草接濟不上,畢竟五萬北伐軍也是五萬張吃飯的嘴,既不能前進,又沒有飯吃,那就直接等著完蛋吧!
桓溫畢竟是名將,面對此等局面他都還有后手。他早在入秋之前就急命東晉的豫州刺史袁真,率領一支軍隊從另一條路進攻石門(河南滎陽附近),打算在那里再鑿一道運河連通睢水和黃河,專門用來運糧。這個點子本來不錯,但是一大隊人馬跑到前燕境內去開山搞工程,要瞞過精明的慕容垂可就不容易了!還沒等石門鑿通,慕容垂就將自己手下輕騎兵一萬五千人交給自己的幼弟慕容德(這位慕容德也是慕容家族中的名將一員,后面戲份不少),讓他迂回到石門專門去騷擾袁真的工程隊,總之就是讓你干不成活。。。。。可別小看這個第二戰場的暗流涌動,石門的爭奪可是決定了最終戰爭成敗的關鍵,而雙方主將的態度在此也顯示出了大相徑庭的走向:桓溫依然還是托大的,他派出的袁真只是一只戰力不高的偏師,而且自己居然也未能探聽到慕容垂分兵的情報,和友軍的通信完全脫節了;而慕容垂實在老辣。他身負衛國重任,相對桓溫兵力本來也不占優勢,還敢于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分兵大半,這絕對不是傻大膽,而是很篤定的算到了桓溫的盲點。從這一刻起,枋頭之戰雙方的優劣勢就開始悄悄地轉移了,身經百戰的梟雄桓溫已經完全墜入了慕容垂的謀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