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武當山游記
8月5日上午十時許,我同婷婷到達大武。與帥博聯系,就在大武到臨縣的交叉口等。不久,帥博開車趕到。上車,略問幾句,驅車北武當。
北武當供奉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天尊。玄武屬北,性水。然此黃土高坡歷來缺水,令玄武鎮守此處,也可說是尷尬的緊。車過峪口,帥博談及于成龍。說話之間,已到來堡,也就是于成龍故居了。
迎面是一尊高高的于成龍塑像,塑像背后是一排呂梁山很常見的磚砌窯洞,左手邊是于成龍廉政文化園,墻壁上浮刻康熙手書的一個大大的“廉”字,右手邊是一顆有百年歷史的“功名樹”,枝條間纏繞了無數鮮紅的平安符。
我與帥博先沿著窯洞轉轉,兩名官員模樣的人路過,問于成龍任“兩江總督”是哪兩江,我剛說了“江西”還在想另一江時,其中一人已經不耐煩地說于成龍沒有到江西上任,不包含江西,我聽了笑笑作罷。窯洞木門鎖閉,由門縫里望進去,亂放著一些古式的家具用具等物。到了第一間,是于成龍生平陳列館。細細地看了一遍,就想到了今年到離石安國寺看到的于成龍讀書樓。于成龍45歲之前在安國寺讀書六年,45歲才取得副榜貢生的資格。按學歷算,可以說是很低了。但能夠從當時全國翹楚之中脫穎而出,做到兩江總督,是必有過人之處的。當時在安國寺讀陳壯履的《于清端公讀書樓記》,其中說到于成龍讀書:“吾儒治學須惜分陰以礪其學,古人燃糠燎麻良有以也。”又說:“讀書宜明行術,不徒虛聲以盜名譽?!碑敃r陳壯履目睹于成龍往日讀書遺跡處處,而人已不在,只留清風暢永,“乃慨前賢之遺征余韻至今弗墜,令人徘徊,企慕而不能去,誠有以感人至深者?!卑?,陳壯履是山西另一位偉人陳敬庭之子,與于成龍之孫于準為親家。陳敬庭主編《康熙字典》,是康熙的老師。世人對他的生平所知不多,但很多人都知道山西有一座“皇城相府”。
出了窯洞,走進“廉政文化展覽館”,迎面是清代清廉官員的塑像,我匆匆一瞥,轉入另一個房間。從這間開始,按時間陳列著于成龍從出山到謝世的一生事跡,清代李光庭在《謁于清端公祠》中寫道:“論功竟待三年考,酬德還期百世歆。此日坡仙堪把臂,流風遺澤總棠陰?!比松^臧否,自有后人評斷。如果立志人死了,卻還活著,就需要勵志清節。為學,勿以虛名為累;為官,勿以貪贓枉法。立功樹德,盡在斯間。走著走著,就到了最后一間,是于成龍家訓的陳列。竟意外看到了陳敬庭所寫的《于清端公傳》。古文中,《于清端公傳》共有兩篇,另一篇是清代袁枚所作。《清史稿》中有另一篇作《于成龍傳》。陳敬庭與于成龍惺惺相惜,時代姻親。對于成龍所知,自非袁枚所能比。袁枚在《于清端公傳》中,比較客觀地記述了于成龍“尤善治盜”,做間諜,抓捕黃州盜魁張某;抓江寧魚殼,猶記敘曲折變化,詳盡斐然。陳敬庭與于成龍,一者有同鄉之誼,二者官志相合。于康熙二十年冬十月,在河北懷來相遇。這是兩人的第一次相見。當時于成龍已經64歲,陳敬庭43歲。兩人見于寒雪之中,卻跨年相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見,心向往之。陳敬庭對于成龍的敬仰向往之情,于《于清端公傳》中歷歷了了。陳敬庭在《于清端公傳》中記載了一個細節:于成龍在歧亭時,他的兒子來看望他。當時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讓兒子帶回去,就割了半只腌鴨讓兒子帶回去。當時人們編了一支歌謠說:“于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歸割半鴨。半鴨于公過夜錢,五厘酒價何處拈?”于成龍人傳“于豆腐”“于青菜”“于糠粥”,于此可窺一斑。讀《于清端公傳》,仿佛看到一位須發皓白耳聾眼花的老人,匹馬仗劍,立于營門,面對叛賊,雷聲呵止:“今日我死之日也,敢言退者斬!”的氣吞萬里之壯士。讀書人養浩然氣節,踐行大丈夫之行,山崩不懼,何惜區軀。
讀完了陳敬庭的文章,我與帥博沿原路而出。電話呼叫婷婷,她在觀看關于于成龍生平的電影。出了廉政文化展覽館,站在郎朗乾坤之下,看到一批穿著制服的人在于成龍塑像前集體留影,旁邊一面鮮紅的黨旗平展開來。帥博問我:“你說這些有用嗎?”我看看他的眼神,卻一時沒有回答。抬頭看天,陽光明亮,有片片云朵聚集。“廉與不廉,在行更在心”,我說了這一句,卻內心依然不踏實。轉眼看塑像前時,那些人已經開始發言宣誓。
等到婷婷出來,我們三人出來,坐車向北武當出發。
山行不遠,已見車旁翠木扶搖,山勢聳拔。帥博說武當山不遠了。
果然,隨著兩旁山壁逼仄,一座漢白玉六柱牌坊出現面前,上刻“北武當山”四個鎏金大字。牌坊前有車輛不許進山的提示,順著指示箭頭,可以看到旁邊的停車場。帥博沒有理會,打了一個電話,繼續向前。幾分鐘的時間,又到了一個崗亭。一根橫桿平行路面,崗亭旁有人制止我們的繼續前行。帥博繼續打電話,我就下車去看。
公路建在一座橋上,橋下流水淙淙,不大卻清冽。旁邊一座道觀,有三民工人在取土,一名道姑與這三名工人說笑。我聽不懂她們的話,卻聽出了她們的歡快。道觀之上,山勢陡峭,雜樹叢生,滴翠流碧。再往上,云層密布。我蹲在石岸,看那流水。
帥博的電話依舊在打。我理解他想照顧我們,也不便做聲。一會兒,我們轉頭往回開,又到了山門牌坊處。買好了票。這時看到超市旁邊一家賣涼皮碗團的,肚子里的餓蟲立刻蘇醒,哭鬧著要吃。問問婷婷,她也餓了;再問問帥博,他早晨就沒有吃飯。于是坐下,分別要了一份涼皮,一顆雞蛋。等涼皮上來,問老板娘要來了醋。老板娘倒熱情,說這醋是本地用高粱自家釀造的,非超市里賣的可比。帥博也說醋是一酸二香,好醋才香。
吃了涼皮,出來坐上了車。車還未開,于是就在車里閑聊。正談話間,天空一黑,大雨就傾斜下來。不到幾分鐘,地上已經黃流洶涌,耳中滿是噼啪雨聲。正猶豫間,天空一亮,雨已停了。此時一片嘈雜聲傳來,一群游客上車,司機也上了車。
車隨山路而行,路隨山勢回旋。山勢漸陡,路亦狹窄。從車窗往外望去,已見山頂白石巍峨。北武當山最高處香爐峰2254米,被稱為“三晉第一名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真武大帝在道教中傳為盤古之子,生有炎黃二帝,被稱為中華祖龍。道經上說,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托生于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凈樂國凈樂宮。凈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后,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并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發誓要掃盡妖魔。這個傳說中,真武大帝的故事已經明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正瞎想之間,車停了。
下車抬頭,便是萬神廟。這個稱呼老讓我想起羅馬的萬神廟(Pantheon),盡管明知這種聯想沒有道理,但就是止不住。羅馬萬神廟成了意大利的標志,北武當山的萬神廟充其量也只是這座山的標志。拾階而上,十幾階便小腿發軟。我才想起連續幾天沒有完整地吃過飯,腹瀉已經掏空了肚腔。
到了萬神廟,探頭看看,泥塑彩畫,已經剝落很多。門口也像其他景區一樣,鼎爐中香煙繚繞。旁邊一倆婦女,也懶得搭理我們?,F在是旅游淡季,她們也沒有精神。何況以她們的閱人無數,抬眼便知是不是掏錢燒香的主兒。轉過廟后,稍微平緩一些,兩個婦女招呼我們“請”平安符,我給婷婷拿了一條,帥博也拿了一條。看前面,一顆大樹上瓔珞飄拂,綠樹幾乎成了紅樹。他倆就跑前去拴符。婷婷問我需不需要一條,我回應她道:“平安在于自己行為,求人不如求己?!边^了這段平緩之路,突然雷聲大作。正恍惚時,大雨落下。我們四下里看看,見一石洞,急忙跑去避雨。
這石洞貫通山坡,于是山風便愈加猛烈。這猛風一吹,身上雨濕,感覺如處深秋。對面山色黛綠,山間水汽蒸騰,如云似霧,白龍出岫,玉鳳翔林。直看得我如癡如醉。這倒是游北武當山的意外之得。也許這真武大帝見我等前來,特意化雨相迎?這么胡思亂想著,雨卻停了。
石階開始陡峭,盡就峭壁開鑿,有些石階只容半足。登階而上,見一涼亭,于是進去歇歇。站在亭中,回頭望去,之間登山之人頭頂。舉目四望,遠處山洇水色,一派蒼茫。東南角一處山尖,背著一團鮮亮的輝光,好像一位得道仙人。我指給婷婷和帥博看,她倆非常興奮。帥博說,幸虧這場雨,要不然就難得看到這樣的奇景了。我點頭稱是。歇了一會兒,繼續登階。
游北武當山據說需要登1455級石階,抬頭看,石階蜿蜒曲折,樹木扶疏。問問下山的人,說才走了四分之一。婷婷與帥博在前面走走停停,我則腿腳酸軟,虛汗直流。正登著,階間一條千足蟲蜿蜒而行,我叫她倆來看。我用手指摸摸千足蟲光滑的背,它稍稍回頭,繼續探索前行。好容易又看到一座涼亭,我便說我不能再登了,叫她倆繼續登頂。
坐在涼亭里,才覺云開日出,熱氣蒸騰。我把背包靠石柱放好,背靠著石柱歇息。涼風拂面,爽氣生心,不知不覺間竟睡著了。
夢中不知所往。一陣嘈雜聲把我從夢中驚醒。原來是兩家子人有十幾口到涼亭中歇腳。我忙把腿腳從石凳上放下來,給他們騰出一塊兒空地。他們說笑了一陣,就繼續登山了。我站起來,伸伸已經僵化的腰骨,復坐下來抽煙。
此時兩個工人上來。一個扛著一臺望遠鏡的鏡頭,另一個扛著支架,也到涼亭中抽煙歇腳。我目測那兩個物件,怕有三十幾斤重。他倆瘦骨嶙峋,卻沒有疲憊的神情,許是經常登山的緣故。抽了一支煙,他倆出去了。我于是收拾一下,把背包背好,繼續登階。
這條石階巖山脊而鑿,兩旁不遠處就是深淵。奇松錯落,怪石嶒磴。當年吳冠中兩次登臨此山,認為北武當山屬于黃山一派。自古“黃山歸來不看松”,但這北武當松樹的峭拔多姿,不比黃山差。虬枝伸縮,出人意表;依石而起,蜿若游龍。北武當山山石為花崗巖為主,間有砂巖。在下面涼亭時,巨大花崗巖中縱橫著十幾公分寬不等的裂隙,裂隙間石質與周圍截然不同,一看便是巖石開裂后填充的。我爬上巖石,仔細查看,白石間有云母石的輝光。便猜測這是否屬于火成巖一類。當時舉目四望時,看到東北角處一處金字塔形山體,呈典型火山形狀,就猜測這武當山一派,應該在很古的時候是火山多發帶。當年王朝聞把北武當山上的“龜蛇石”峰叫作“水火峰”,無意間道破了北武當山地質上的形成。
又十幾分鐘,迎面婷婷與帥博已登頂歸來,輕輕松松一臉歡容。我們便一起下山。
下山要容易得多,不一會兒,已到萬神廟底。坐了車,回去。
路上商量好了在峪口吃飯。到了飯店點了清燉排骨、家常涼菜、家常燴菜,再要主食時,老板娘說別要了,這三個菜你們吃不了。不一會兒,第一盤菜先上來,好家伙!看這容量,不要說三個人,就是五個人也吃不了啊。本來幾乎一天沒吃飯了,人餓了就不知道自己肚子的深淺。現在面對著這么實惠的菜,才相信老板娘的話。帥博的老家就是峪口,他便說起老家的情形。邊說邊吃,肚子已飽,菜才下去一半。結賬時,我不由地感嘆,本來還以為這里的菜有些貴,看這菜的容量,哪里有貴?
出來時,黃昏在山,流水嬋媛。帥博把我們送到了大武,看我們坐上車才離開。
一路上,我昏然入睡,不覺間就到了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