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么所有做流量互換的都失敗了?
我不是很明白大家口中的“流量互換”是什么意思。我個人的理解,我會認為如果2個公司為了流量而去隨意在APP里面加banner位,那么這肯定是很笨的做法。因為,第一,對于用戶來說,既然愿意在眾多APP中選擇一個來下載,肯定是希望廣告越少越好,功能越強越集中越好(沒錯,對于用戶而言,這種形式就是廣告。)否則,用戶體驗差,還降低了APP的核心業務線的體現。第二,流量互換的前提應該是功能互補才對,這樣才符合邏輯。單純的流量互換對于APP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反而給人一種沒有聚焦核心業務的感覺。最后,讓用戶下載一個APP的成本越來越高,沒有足夠的需求支撐,用戶基本上不可能去下載一個APP。
因為我以前學SEO的,知道網站的外鏈有導流和增加PR的作用,但是網站畢竟跳轉成本低,如果把網站的跳轉思路強制用在APP上,是很不合適的。
2. 魔窗有沒有機會?
作為理科生和一個成功把公司開垮過的創業狗(過去式),我真的很難評價一個項目是否能有出路。因此,對于魔窗這樣的創業公司,我更看重團隊。
做流量的內容分發也好,做deeplink技術也好,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魔窗團隊能迭代4次,可見這個團隊的迅速自我否定能力和革新的能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無論是APP還是將來可能的應用號,我相信這個團隊都能靈活多變。
其次,如果deeplink和一些增值活動等服務真的能幫助到很多APP的流量上升,甚至這些流量的質量還不低(比如在一定時間內幫助客戶達到某些KPI),那么這肯定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有價值的事情,我相信堅持做好,是會有出路的吧(排除阿里巴巴,百度等大佬來搶飯碗這種事情~)
因此,我認為還是有機會的。
3. C端用戶為什么會下載你的App?
(1)為什么會下某個APP:
l 用戶有某一類比較明確的需求時:用戶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功能or服務,此時該用戶一般有三種行為:直接在應用市場搜索TA知道的APP的名字,比如“途牛”,在應用市場里面搜索他想要的服務,比如“旅游”,最后經常的情況是打開搜索引擎去web端搜索“哪一個旅游類APP比較好”等長尾詞。【方案:盡量保證自己的APP不是偽需求,即便是也要包裝得不是;其次就是盡量被排在搜索的前面。】
l 功能互補時:還是舉例說明:用戶在用“貓眼電影APP”買電影票,此時的場景可以大致拆分成:
決策——購買電影票——觀影——觀后
*此時的不同的場景之間會出現很多場景的細分:還是舉“購買電影票——觀影”之間這個場景的例子。當用戶在購買了電影票后,除了收到兌換碼,還有這些需求:交通,有美食等娛樂商圈,甚至天氣情況……此時,符合這些需求的APP就可以乘機切入,比如:百度地圖,滴滴出行,大眾點評,墨跡天氣等。(當然啦,這也就是咱們魔窗的deeplink的功能之一。在此,我認為的本質不是流量互換,而是功能的互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方案:找魔窗這樣的專業公司解決這個細致的問題】
l 被廣告撩:最常見的流量變現無非就是廣告,比如游戲的推廣最常見的就是在各個視頻網站等流量多的渠道投放廣告,總有人看到后會感興趣,或者剛好有這個需求。【方案:找到比較精準的活躍的大流量渠道投放廣告】
l 從眾心理(好玩or新鮮等獵奇的因素):比如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們的使用效果朋友們使用某些APP后的各種曬,從而想去跟隨甚至超越。或者被朋友圈的一些有趣的H5所吸引,被誘導下載APP。【方案:利用人們的虛榮,好奇等心理開發出好玩易玩的H5,或者微信文章】
l 被流氓軟件強制下載:比如在下一些APP時會被莫名其妙的下載其他的APP【方案:這個……】
l 被其他的利益勾引:比如常見的地推模式,下載APP并且注冊就送小東西等,或者其他的一些活動形式。【方案:還不趕快找我來做活動策劃!絕逼不是死板的玩法~】
l 其他的暫時木有想到
(2)順便思考下為什么不下某個APP
l 需求本身有問題,是偽需求;或者比不過其他的同行APP
l 需要的內存太大
l在應用市場,搜索引擎等渠道的評價不好,口碑不好,下載量也低
l 曝光的時間和渠道太少
l沒有在目標用戶群投放廣告或者做流量互換
l 宣傳文案太蒼白,不夠吸引人
l 等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