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在運用說服。大多數說服是我們無意識就做到的,因而我們感覺不到。但當我們意識到說服不了的人時,才感覺到自己在進行說服他人,因此,大部分人認為說服是一種很難的技能。
其實所謂的說服(百度百科指)就是指說服者巧妙地運用各種可能的說服手段(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五覺系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進而間接地作用于人的潛意識與意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和腦),從而影響人的心態和思想,甚至進一步主導人的意志及改變人類行為的一個目的性很強的活動過程。
要完成說服,需要以下步驟:
2.對方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我是對方,我做事有哪些阻礙?
4.自己如何來解決這些阻礙?
5.與對方溝通,主要通過提問來找到對方的抗拒點,并鎖定對方的抗拒點?思考對方抗拒的假設前提?(也就是他短期不做的有什么好處)這些假設前提,就是說服對方的關鍵點。
6.解除這些假設前提?(假如你不行動長期下來會有什么壞處?假如你現在做長期會帶來快樂?)。
7.增加說服要有例證,最好拿自己和對方都熟悉的人的例子來說明事情?如找不到這樣的人,選擇對方熟悉人的例子?最后選擇自己熟悉人的例子?
8.讓對方來確定什么時候來做某事?(如果他不確定時間說明還未說服,再返回去找抗拒點及解決抗拒點)
9.自己重復自己和對方達成的共識,并確定時間。
以上就是我來說服對方的方法。但是這里面有個前提,就是自己解除對方抗拒點時,千萬不要夸大這件事情對對方的影響(好處不要被夸大,風險不要被夸張的縮小),否則當說服對方做某事后,對方意識不到做這件事好處(或對對方風險很大時),所有的說服就會自動停止(未完成的事對方不再繼續做或對方以后再也不會相信自己)。
在我未找到這樣的方法時,我總是以自己認為的阻礙當做對方的阻礙,或是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當做是對方的事,結果可想而知,對方是不會被自己說服的。
如半年前,我家樓上鄰居漏水到我家,我就直接找對方來說他家水管漏水到我家的事(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別人漏水到我家,他修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結果你也能想象,他給我說了好多借口,甚至給我說這水管在你家,現在我又不用了,你自己維修一下吧。
后來,我找意識到他不樂意做這件事,我想到了對方的阻礙可能是他家不用這水管了,他就是不修理了。我就了解了一些在我們小區出現這種情況的其他家的例子,試圖說服對方來修理水管,可是對方就是油鹽不進,就一直拿我不用這段水管了(之前他家在用,現在確實不用了),來拒絕維修這段水管。
后來在那段時間學習說服力,正好學到了對方講解說服力的步驟,我就按照作者提出的步驟,找到了對方的抗拒,對方雖然不再用這段水管裸露在外面的部位,但是對方還在用隱藏在樓層部位的水管。我以你不修理,我就自行修理,到時候他家就會斷水為由,解除了他的阻礙,順利維修了水管。
注以下是說服中的小技巧:
1.說服他人時,輕微的威脅比嚴重的威脅(適當的壞處比嚴重的壞處)更有說服力,當給對方說的如果不做什么時的后果很嚴重,會使對方產生焦慮進而影響他的判斷與執行。
2.解除假設的前提的技巧---讓對方認為這想法是他的(這個方法針對所有人),有以下例子:建議領導做某事,可以說自己的建議是聽了他的什么話之后想到的;報告或自己的某個計劃讓對方(或領導)修改一番,他肯定會同意自己的方案;夫妻間可以讓對方感覺到有決定權,但是選擇權最好自己能掌握住。
3.說服某人相信某人或事物時,單面陳述(直說正面信息)讓人產生懷疑,要從雙面進行闡述,模式如先說一些輕微的負面信息,再陳述他的優點(如賣產品時可以說這個商品可能看起來不算很完美,但是功能性強、實用,價格合適;再如介紹他人時,可以說他雖然不是很帥,但是人品可靠,他雖不是很有錢,但是很有思想。比直接夸某人,信服力強。)
4.框架效應,如果說服某人做某事,有兩個相反的結果,當你想讓對方規避風險時,要先呈現穩定性的一面;如果想讓對方尋求風險,就先要呈現做某事的確實風險性。(如投資理財,想讓對方規避風險時,就要先呈現確定的收益方面的事情;如果想讓對方獲得更大的收益,面對風險時,就要先呈現出做某事的確實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