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周回顧時間,本周的效率跟上周持平——都是維持在較低效率的水平。本周最失敗的地方是盡管每天都基本完成了既定的任務,但沒有一天是早起的,關鍵原因在于沒有早睡,早睡是早起的保證。好幾晚都出去看電影,吃宵夜去了。現在先來回顧一下本周的收獲,給自己點信心,再進行反思,給自己點痛心,這樣才能在更加清醒的狀態下制定下周的計劃。
【本周收獲】
本周的收獲主要來自《刻意練習》、拆書幫的課程以及周日的線下交流反饋。
本周如愿完成了《刻意練習》的讀書筆記,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是完全可以在三天內搞掂《刻意練習》的,盡管是粗略的翻閱一遍,但依舊有所得。關于《刻意練習》收獲和讀書筆記,有興趣的可以在我的簡書中找到文章《<刻意練習>讀后感》。
本周是拆書幫重磅打造的課程《一年100本書》的首周開播,課程教授的技巧相當實用,本周主要拆的兩本書都與溝通力有關,分別是《拆出你的溝通力Ⅱ》和《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主要教授的方法分別是如何通過問題引導思考和如何使用策略說服他人,其中通過問題反思方面,主要是要求我們在向他人問問題的時候,要事先想想如何優化問題,讓他人更好地回答和促進思考,要多問怎么做,而非為什么?例如當情侶分手的情景,如果受傷的一方問對方為什么要分手,大概率得到“性格不合”之類的不經思考的答案,但如果這樣問的話就可以引導雙方思考“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通過這樣的發問,說不定還能有挽回的余地。至于使用策略說服他人方面,關鍵技巧步驟一是不要直接說出心中的想法,二是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三是合適的措辭。主要技巧有投其所好和選擇自由。還是以情侶之間的問題來舉例,例如男孩因為工作安排原因,還有一個小時就要到外省出差了,因此無法遵守跟女孩約會的約定,這時候男孩有兩個方式跟女孩說出這件事,一是如實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工作原因,我被安排到外省出差,不能陪你看電影了。”這樣女孩肯定會生氣,男孩也可以選擇這樣說“還有一個小時我就要到外省出差了,我必須要來看看你,陪著你。”這樣女孩就會感受到男孩的愛意,而不是生氣。這是因為雙方之間的愛慕是他們的共同利益,抓住這個共同利益來組織措辭的話,效果會很不一樣。
周日跟朋友進行線下交流,相互提供反饋,頗有收獲。首先在朋友的幫助下,針對《刻意練習》中說到“單獨練習”的問題,單獨練習意在讓自我練習的時候保持高度專注,所以關鍵點在于專注,而非單獨,要達到高度專注訓練,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環境和良好的心態。
之后是線下交流過程中閑聊時回憶的一些知識點和想法。
1.元認知到底是什么?按照元認知的概念,元認知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考,即跳出自我思維局限,像看待另外一個人般看待自己。這對我而言有點困難,而事實上是我已經忘記了之前李笑來老師說的關于鍛煉元認知的方法了,那就是冥想(我現在寫一周回顧才想起冥想)。另外還可以這樣問自己或者要求他人提出問題“這樣想對不對?對的地方在哪里?有沒有不足和要補充的地方?”這樣通過問題來提醒自己跳出思維定式。
2.綠燈思維要怎么做?綠燈思維的概念是當他人否定自己的觀點的時候,要懂得區分我與我的觀點之間的區別,即就事論事,降低情緒的影響。所以關鍵是如何管理自我的情緒。管理情緒的一種顯而易見的辦法是讓自我意識到情緒的存在,這樣可以借助情緒記錄的方法來讓自己意識到現在處于什么樣情緒狀態,當意識到情緒的存在后,就已經恢復了部分的理性,繼而開始管理情緒。同時也想到之前李笑來老師講的那句“要看得見別人的好”,即看待別人的時候,盡管厭惡這個人,但也要看見別人身上值得學習的優點,至于合作與否的選擇權則在我們自己的手上。當以這樣的方法看待別人甚至看待世界的時候,世界大概不再是險惡,而是希望。正如那句話一樣“你怎么看待世界,世界怎么對待你。”
3.優勢與劣勢的關系。優勢同時也是劣勢,是硬幣的兩面,當處于優勢的時候往往會傾向于擴大已有優勢,從而形成路徑依賴,而對周邊環境變化的敏感度下降,當周邊環境一旦發生劇烈變化,積累的優勢大概率會不再存在。這也是為什么要讓自己具有多維競爭力的原因,不斷擴大既有優勢只能是單維競爭,如果受到跨界打擊,可能連自己怎么失敗都不清楚。這樣又聯系到之前拆書幫推出的《一年100本書》課程,里面提及的100本書都是圍繞三個可遷移能力——溝通力、關系力和邏輯力的,這些屬于理解世界和社會的基本能力,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斜杠人,可以在風牛馬不相及的領域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跨界?就因為他們具有這些可遷移的基礎能力,要知道這個現實世界雖然復雜,但復雜的背后往往是由簡單的原則交織演化而來,看清復雜的本質,就能看清楚真實的世界,從而更好地在現實世界生存。
【本周反思】
說完收獲,是時候說說本周需要反思的地方,打一下自己的臉,讓自己清醒一些。
首先是我自己本周才意識到的一個長期以來都存在的問題,我的表現型人格很多時候戰勝了我的進取型人格,包括我有時候發朋友圈裝逼就是明顯的表現型人格在作祟。而讓我印象深刻,意識到問題存在的是本周和上周發生的三件事。
一是上周跟高中朋友聚會,在群上討論有什么節目,我朋友建議去看《變形金剛5》,但我們幾個都已經看過了,實在不想再看一遍,我直接說:“我寧愿在外面看書也不要花幾十塊在電影院買個位置睡覺,還有關鍵是時間成本問題。”我朋友接話“時間成本……平常讀書的人說話就是不一樣。”顯然我那種表現欲又出來,說出這樣的詞并且沒有考慮到我朋友的感受。
二是本周另外一個朋友在朋友圈見我經常發公眾號運營的課程,就找我聊,結果我一說話就是要輸出倒逼輸入,精確定位用戶這類話,我朋友聊了幾分鐘后直接跟我說:“跟非愛好興趣者聊天最好不要這樣聊。”我這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三是跟朋友線下交流的時候,當聽到朋友說到某些關鍵詞觸發我思考和回憶以前的知識點的時候,總有一種希望馬上說出來的沖動,還偶爾打斷朋友的說話。
幸運的是,現在學習拆書幫的課程,里面就有關于溝通力的課程,之后會在跟人溝通交流中有意識地運用課程教授的技巧。
然后是本周七天里面一天都沒有早起,基本上每晚都要到接近12點才睡,主要是外出看電影和宵夜了,保證不了早睡。歸根究底是我個人追求享受的欲望戰勝了我自律的意志。我知道按照現時科學的研究,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但可以通過鍛煉來增加意志力的上限,例如運動,也可以通過放松的方式來補充意志力,例如補充葡萄糖或者閱讀等方式。關于意志力的消耗問題,又想到了能量管理,而能量管理需要從生態學的角度去思考,所謂虎行似病,鷹立如睡。在意志力最為充足的時候全力以赴做最重要的事情,在意志力低下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方式補充,然后再去做較為重要的事情。
最后是制定的計劃執行不到位。或者說沒有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給自己很好的反饋,導致部分日計劃根本沒有做,例如只需要每天幾分鐘時間的單杠,總是因為忘記或者是運動完畢后覺得累了直接放棄,會出現一種這個不做也沒關系的心態,關鍵因素在于計劃的執行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沒到達我認為非做不可的地步。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計劃的一些自以為不需要做的事情并沒有設立反饋機制,或者說是獎懲制度,這樣的話,我需要給自己一個習慣暗示,例如可以這樣暗示自我“當我做到了什么,我就怎么獎勵自我。”讓計劃在執行的時候有適當反饋,保持行動力。
【下周計劃】
學習方面:我將開始學習《10倍速影像閱讀法》并運用影像閱讀法閱讀《學習之道》,并寫下讀書筆記。同時兼顧拆書幫《一年100本書》的課程,在簡書提交作業。
運動方面:每天堅持在跑步機上快走30分鐘以上并做2分鐘單杠,做完以后獎勵自己20分鐘的輕松閱讀,例如閱讀得到app和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