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
那“年”總有一個來歷吧!中國的傳統民俗世世代代流傳至今又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呢?相傳年是一只大怪獸經常來侵擾村民,讓村民苦不堪言。時間一長,人們開始研究怎樣才能整治年這個大怪獸。有一次,年又大張旗鼓地來到村里。有一戶人家因膽小拿起了銅鑼一頓亂敲,年聽到響聲以為有比它更厲害的怪獸來襲嚇得往后退去。一位年長得聰明老頭看見了,找到了年的“軟肋”便號召全村村民拿盆的拿盆,撿鑼的撿鑼,只要能發出大生響的器具都成了驅逐年的武器。年一見一聽這么大的動靜,拔腿就跑。
從此之后,只要年來。村民們便合力對付。時間長了人們在實踐中總結了很多經驗發明了今天的“鞭炮”,為了省事就在家門口噼里啪啦作響聲。當然,那膽小的年沒再來過。年的習俗一代代流傳下來。現在,人們在家門口放鞭炮不是為了驅逐年而是為了把不好的都振去迎來吉祥的一年。
年跑了,心情好了。包些扁食準確地說是飽腹再后來物質富裕了也就成為了“包福”了。把錢包在里頭,誰吃到誰就有福。吃到的自然心花怒放,福氣整年包圍著她。歸根結底吃的是一個心情一個喜慶一個追求美好的信心和愿望。
包餃子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們自然最歡喜的是打燈籠了。有錢的或家庭富裕的人會買來幾筒花,放在大街中央點燃了放。小孩子則打著年會上買的燈籠,燈籠是紙糊的,底盤是個正方形的木板中間凹了一個小圈圈正好能放下一根蠟燭。點著了蠟燭挑著燈桿漆黑的路便有了光明。我曾一人打著燈籠壯著膽子穿過長長的胡同來到大街上看放花的。點煙花的人擦燃了火柴,小心翼翼地把火柴送到火捻邊,一下,沒碰到,火柴滅了,哧,再擦燃一根,有的還要擦燃第三根,左手拿柴盒,右手捏著火柴棒。看,火捻點著了,小火苗迅速蔓延到花筒,煙花噴放出來照亮周圍的大街,人群顯現出來了,房子顯現出來了。大人看著花笑,小孩子忙躲到一邊怕火花濺著燈籠。有一個孩子跑的慢了火花調皮地跳到紙燈籠上,燈籠著了。
小時的我,燈籠著過也完好無損的帶回家挑到“洋條”上,一個院子照的暖暖的。
“現在興許是小孩子喜歡過年了。”三十八九或是老人們有些自認為:“一年一個坎,長大一歲,老上一年。”更有些明白的老人認為:“年是個催命的口。”這些都是消極思想。往開了看:無論怎樣,有年沒年時間總要過,有年沒年時間總要流。年是告訴我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多少事情,有哪些成功的,有哪些失敗需要反思的。來年需要再接再厲繼續加油干;年還告訴我們:那些不好的,就隨舊年而去吧!該忘的統統忘了吧!一切為了一個新的開始!有一句話說得好:辭舊迎新!
開開心心過年,紅紅火火忙年,熱熱鬧鬧過年。
越是念童年的年,母親的形象越明顯。如今母親年齡大了,女兒們也成了母親。世世代代代代相傳大中華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