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這本書的關鍵詞是“有價值”。圍繞“價值”,其實我們可以有很多疑問。
首先,價值是什么?什么事才是有價值的?
做事的前提,肯定是找到一件值得做的。作者說到這件事最好是對別人有價值的。所以,這樣的問題更需要我們問自己,為什么這件事情對別人是有價值?對他人有價值也意味著“利他”。做利他之事,肯定是需要讓自己先覺得有意義。
如果找到上面問題的答案,就會有另一個疑問。就是找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之后,又該如何去完成這個事情?
在翻閱這本書之后,我們可以找到以下一些線索: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價值的載體可以是一個物品,也可以是一件事。而本文更側重于一件事。
一件事的價值,有些是現在馬上就能體現出來。而且我們可以一直重復做,持續時間可以越長越好。有些是不能馬上體現的,可能需要我們做某些事積累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不管是需要長期重復的事,還是長期積累才能體現出價值的事,我們都可以用“定目標,做計劃”的方式去實踐的。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我們的目標可以是一件附帶接受標準的事,也可以是一種狀態。如果目標是具體一件事,這樣會讓自己對目標更明確。這樣也更具象化,也更容易規劃。也更加符合SMART原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書名的后半部分,是“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它的標準是對他人有用。那具體是一件什么事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建立目標的過程。
而建立目標(一件事)之前,嘗嘗意味著自己需要做選擇。選擇能讓我們更聚焦于目標。按照NLP層級模型,如果能根據價值觀和信念去做規劃,相信自己的原動力也會充足。
目標有大有小,也有長有短。而且不同人的目標都是不同的。
那好的目標的特征是什么?在滿足SMART原則的基礎上,書中還提到這樣幾個關鍵詞:即價值、利他、可復制、跨界、剛需、觸動等要素。
所以,我們不妨根據這些特征去尋找自己的短期、中期或是長期目標。如果目標越長遠,并且以上特征越明顯,那我們的目標也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其實,圍繞以上特征,具體的建立目標的策略可以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認知。這個認知是基于自己對目標的清楚認識。而目標越長遠,就越需要我們明確它的意義。
李笑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他喜歡給自己所作事情賦予極大意義的事情。比如背單詞,他想著“考過TOFEL,GRE,拿到高分在新東方教書,據說就可以年薪百萬。所以,他當時對背單詞有極大熱情,而且最終還成功出版了幾本單詞書。
回到這本書,作者也比較強調一個長期的目標,比如是7年。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目標肯定是要定的長遠。可是,有的人覺得,目標定的太遠了,自己的人生就被綁定了,變得單維度。但事實是,有價值或是能利他永遠是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量的。
第二點,目標可以假設。如果我們想不出未來3年,5年或者10年想完成的目標,那就可以假設一個。找一個自己很想做的,覺得那件事能夠給自己帶來喜悅感或成就感的事,當然這件事需要有點挑戰性。畢竟我們需要去“刻意練習“,誰都不愿在花個幾年時間沒有進展吧?!
接下去,就是圍繞“當我們建立一個目標之后,我們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完成一件事)”而展開了。或者在實現具體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么?同樣地,這里包括以下三點:
第三點(接上文),就是把目標寫下來。寫下來有助于厘清我們的思路。讓目標更加清晰。
另外,分解目標的過程中,還有在執行過程中,一定要降低期待。
別期望自己一口能吃成一個大胖子。別恨不得幾年的目標,馬上就能實現。目標實現除了努力和充分準備,還需要一定的機遇的。機遇不可求,但我們可以隨時做準備。
降低對自己成果的期待,但不代表自己的行為動作可以減速。我們行動還是要迅速并要求熟練,比如,在關鍵項目的進度上可以慢一點細一點。
第四點,因為每個目標的具體實現方法,或是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發力的側重點也各有差異。
而針對每個待改進點,需要我們深度練習,或者理解為“深度工作+刻意練習”。除了設定一個好的目標(有價值的事),接下去就是需要專注,這也意味著做事時極度投入/邊界清晰。大多數情況,我們也需要別人對我們的反饋,并期待反饋是及時有效的。另外,如果涉及到練習,就需要我們在拉伸區行動,這些事的難度也需要與我們當前能力相匹配。
第五點,實現目標的過程是需要我們去定期回顧。這也是一個溫習自己目標的過程。當然,也有人喜歡把自己目標進行可視化。甚至運用想象的力量。回顧目標的形式可以多樣,既可以是一個錯題本,也可以是一個復盤筆記。在目標拆分后,針對需要強化的每個技能點,我們都需要定期去理清并改進。
以上就是我們在建立目標(一件有價值的事),以及在實現目標過程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事。
找到一個目標(一件有長期有價值的事),會讓我們人生的小船不再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