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在簡書重新拾起寫字這個活計。
寫東西,最直接的目的自然是表達心中所想。表達欲,人人生而有之。正是襁褓中的一聲聲啼哭讓父母知曉自己的心肝寶貝想吃奶了、想睡覺了、身體不舒服了。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總得有點東西想說,長時間憋心里不說,估計會憋出毛病。而文字相較于其他表達載體,更易保存,也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仔細想來自己也有一段表達欲旺盛的時期。初中三年,語文老師換了幾茬,有一條硬性規定卻是顛撲不破——每日寫一篇日記供老師檢查。起初,每天交出一篇東西的保證是老師的抽查,即使那些東西可能并算不上嚴格意義上日記,更像是一種作文練筆,或者說只是一種應付。不過時間久了養成習慣,哪天不花時間寫點自己想寫的就渾身不自在。春節在家翻看那時候的日記本,竟發現有些標題持續寫了一個月之久,一副在某著名雜志發表連載小說的架勢。雖說內容多是空泛的抒情和不盡的牢騷,還是很慶幸可以有那么多閑工夫寫些東西讓日后的自己忍俊不禁。進入高中就不必多提了,物理能否及格這種問題已然足夠頭疼,哪來那么多時間來傷春悲秋?到了大學,我覺得空閑時間應該夠了,遂多次嘗試,卻至今未果。精致的本子買了,博客平臺賬號申請了,個人博客搭建了,偶爾的靈光乍現也都在Google Keep上記下了,甚至連專屬域名都綁定了,奈何都是三分鐘熱度,最終都又回到了在社交網絡上發表寥寥140字不疼不癢的感慨與自拍、雞湯共舞這種尷尬境地。
說到社交網絡,前幾天讀到一條微博,說碎片化的信息會導致人的智商下降。這一點不能輕易看出來,但是可以切身體會到的是注意力確然難以集中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即使在斷絕所有的網絡的情況下看書,還是會經常走神。當時在該微博下發表了評論,次日起來發現一大堆人點贊,看來有此困擾的不止我一個。寫作的時候是處于一種沉浸的狀態,注意力相當集中,能不能借寫東西改善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呢?
一旦集中注意自我反省,就會發現已然大三下學期了。大學的時間快得像一個耳光,既沒反應過來,也沒聽到聲響,臉卻被震得生疼。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呢?設想過獎學金拿到手軟,直到第一堂聽得云里霧里的高數課,設想過能有足夠養家糊口的一技之長,如今想到工作心虛后怕,設想過覓得佳人極盡浪漫,實則一宅到底形單影只??峙伦约憾家@呼,豎子不足與謀!
嗚呼哀哉!再不留下點只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不是連懷念都無從談起了?
選擇簡書的原因有二:一是周圍用的人少,難得清凈;二是簡單,不必自己搭建和維護。名字不必現取,所有能用中文字符標識身份的平臺,都是“檐下灰”三字。這名字自高中時用,無它,唯順手爾。在書上看到一位前輩名叫梁上泉,覺得對仗還挺工整的,便是后話了。
但愿不是再一次的三分鐘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