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到幾本關于自省的好書,心有所感,滿滿地充斥在胸腔,不禁喜與幾位親近的朋友分享。
朋友A:你分享這個給我是幾個意思?你覺得我對自己認識不夠嗎?我認為已經足夠了。
朋友B:你分享的這個我幾年前就看過了。
朋友C:這個說法不對,原因是我認為....(省去一千字反駁論據)
這些話,就像一大盆冷水,一秒間潑在我滾燙的心上。
生活不是一場辯論賽
雖然《奇葩說》是我最近幾年最愛節目,其中有趣的辯題和針鋒相對的多元觀點,用耳目一新都難以表達對這檔節目的熱愛,多爽啊,不管你說什么,總有一個觀點可以駁斥你,讓你啞口無言,甚至有個女生朋友看完心癢癢沒事找事的和男朋友吵架找機會辯論個幾個回合。結果必然是,如果男生贏了,說人家情商低,如果對方輸了,說人家智商低。反正橫豎都沒增進感情就對了。
在每一天中,我們總有機會來表達自己,無論是工作中,學習上,還是朋友家人間的溝通,有獨立的思維品格很重要,這是你成為“你”的必要條件沒錯,同時,要知道,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同你一般有個性的“她/他/它”,每一個地獨立個性都不一定低于你,一百個觀眾心中還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呢,同一個生活,你猜有多少種詮釋呢?
我們太容易在小事上咄咄逼人,但凡有一點和對方意見相左的,就要拔刀闡明自己的觀點,兩邊各自來回,刀光劍影,反而忘了最初我們為什么會坐下來聊到這些?是為了爭個是非?你認為對了世界就好了?一切就好了?就像那個最大的謊言“考上大學就好了”一樣?
厲害的人是能讀出“言外之意”
一位好友最近被相親,倆人一塊看《百鳥朝鳳》,還挺文藝的第一次見面,沒想到剛開場就囧得女生想逃走。電影開始前,播了好幾段廣告,女生就嘀咕了一句,廣告怎么這么長呀。男生連忙打斷道,你是不知道啊,這樣的電影,票房沒辦法賺錢啊所以要靠這些廣告blablabla說了足足五分鐘。女生后來舉了類似數十個例子,兩手一攤,他似乎分不清吐槽和提問的區別,情商為負。
人與人之間,語言交流只占7%,這并不代表說話不重要,現在的生活節奏我們似乎見面除了語言也很難有深入的溝通,微信除外。說出來的話,有時候不是話本身,而是有著“言外之意”。
說到這里,想到紅樓夢第三十四回中,中寶玉挨打,林黛玉來探望,回去后,寶玉念念不忘,托晴雯送了自己的手帕子去給黛玉。我喜歡的一個解讀是,我在掛念你,也知道你的眼淚是為我而流,我現在并非來勸你不要再哭了,而是你哭了,有我在身旁,為你拭淚。即使當下身子不在,心神卻時刻左右。
只是想說,聊天真正的目的,往往被我們強烈的左腦活動引導著,最終不歡而散,卻也無計可施,一次一次都在循環這樣的模式。我們太急了,走得太快,以至于往往看不到說話者的初心了。話說太多,大家每個人都在爭先恐后的說,那真正有誰來聆聽呢?
我有個妹妹,時不時會和我說,我們今天接到了外國使團哦,我們去了哪里哪里。我便會就此詢問她最近可好,說多幾句。但當我也分享我的近況給她時她從不回應。幾次下來,我就想了,噢,她只是想“說”呀,并沒有想要“聽”。
傲慢也可以是中性詞
其實關于對方給我造成的傲慢感覺,歸根到底,還是我的個人感受,有這樣的想法,在于我對他們的期待回復沒有遂我意。
對于說“對自己認識足夠”的朋友,打從心里里我覺得這是可怕物無知的想法,但我憑什么這樣要求他人呢?花開有時,如果人生是個爬坡的過程,每個山頭都有獨特的風景,每個人的路徑也不一定相同,有自己的人生節奏,不能因為你在這個懸崖看到了壯麗的景色,就默認對方也看到了一樣的畫面,這是對自己的警醒。
很高興身邊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你們如明鏡一般,讓我看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