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否永遠如此艱辛,還是只有童年如此?總是如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今天是第一個故事的讀后感,我卻不覺想起了上面的話,這是在看《這個殺手不太冷》時,瑪婷達和殺手里昂的一段對話。至于說為什么,我想跟《皮囊》第一個故事中阿太的“皮囊”有關。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有說過,蔡崇達這本《皮囊》,我讀了三遍,可是,依然似懂非懂。書是好書,文是好文,只不過,有些觸及內心的東西以及那些獨特的感受,是具體而抽象的,于我而言,表達起來還是蠻困難的。但,我也說過,愿意一試。
《皮囊》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在讀之前,我除了認為它是暢銷書以外,還以為是一個揭示人性的長篇小說,類似于“空有一副好皮囊”這樣的小說。看完目錄,才發覺,這書只是以第一個故事的題目為名。作品的名字往往是“一斑”,多少人以它窺探“全豹”?!捌つ摇币辉~內涵多么豐富廣泛呀,僅以一個故事的題目就得了書名,我心里暗暗佩服蔡崇達,也好奇“皮囊”一詞如何駕馭整部作品。
先入眼簾的是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外婆的母親。這是怎樣一個小老太呢?白發人送黑發人,她一滴眼淚都沒有,說她很舍得;將不會游泳的兒子兩度扔進海里,得了一個“沒良心”的罵名;自己切斷了手指,家人手忙腳亂,她跟沒事人一樣;看見有人殺雞沒有割中動脈,將雞狠狠摔死,說著不要讓肉體折磨魂靈的話;會自己用纏過的小腳從村里走到曾孫的家里。
這樣理解,也許阿太就是一個堅強,普通,狠心又怪異的人。說實話,開始讀的時候,我也不理解阿太。不理解她明明很痛卻為何說舍得;不理解她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為何會對自己的兒子如此狠心;不理解什么讓她養成的果斷決絕……
在她九十二歲時,自己去補房頂的窟窿,不小心摔的動不了了。在曾孫去看她時,這個堅強又倔強的老太太卻哭了。這便是一切轉折點,原來,堅強如她,也會流淚,也會脆弱。她明明就是個普通的會害怕亦堅強的老太太啊。
突然就懂了,心就軟了,就被感動了,眼睛里酸酸的。
失去自己的女兒,她很“舍得”,她舍得的是生命,她舍不得的是女兒呀。失去女兒,她心里空了一塊,于是,她罵罵咧咧,一個人跑來跑去,一會兒看看女兒的樣子,一會兒看看正在準備的祭品。這一系列動作,很好的掩飾了她心里的傷痛,原來,世間大痛都是無言。
她看著女兒進焚化爐,一聲沒哭,斜著眼,像是不屑,又似打盹,讀到這里,淚水已經溢滿眼眶。我記得,有人為了不讓淚水留出來,就抬頭看天,咽下委屈,吞下淚水。我知道,阿太斜著的眼睛里,盛著的都是她藏匿的悲傷。
阿太是一個對自己“狠”的人,切斷了手指,都像沒事人,任別人兵荒馬亂;她還將不會游泳的兒子兩度扔進大海。對于一般的人來講,肯定不太理解阿太,這個“狠”字里,藏著她所有的愛與人生哲學。
阿太經常將“皮囊”二字掛在口頭,仿佛這二字是她認識的人生的所有哲學。她將那未殺死的雞摔死時說別讓這肉體再折磨這魂靈;她將自己不會水的兒子扔進海里,面對罵她沒良心的鄰居時說肉體就是拿來用而不是用來伺候的;解答黑狗達的困惑時說整天伺候“皮囊”不會有出息,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會成材;阿太去世時給黑狗達留了一句話: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讀了三遍,我才有些許了解。當阿太摔傷不能動的時候,她哭喊著:我的乖曾孫,阿太動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靈魂自由的阿太,卻被這皮囊,因這肉體被困住了。一生堅強的阿太,一生狠心的阿太,此時終于展現出脆弱的一面。這樣的阿太,可以無懼生死,可以無謂病痛,唯一忍受不了的是因為這“皮囊”動彈不得,“皮囊”某些時候,真的會困住魂靈。
一遍又一遍,我越來越理解阿太了。她人生最大的哲學叫“自由”,正因為她擁有自由的靈魂,所以面對生離死別,面對肉體的疼痛,她都能挺過,唯一過不了的,是自己因“皮囊”的限制而失去的自由。她所謂的舍得,不過是她心里相信,失去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所以她留給黑狗達一句:沒有了“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自由。
黑狗達說自己不明白以前阿太告訴他的話的意思,是阿太的遺言讓他恍然大悟。原來,生命本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欲望的污濁給拖住了,所以才失去了自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我們對生的欲望,對權錢利的向往,對肉體的珍惜,將我們困在了自己營造的“皮囊”里,沒有了自由。肉體本就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不能局限于這個“皮囊”,應該盡可能去追尋自由。
回到題記那句話:生活是否永遠如此艱辛,還是只有童年如此?總是如此?,F在看看,生活為什么艱辛,因為我們有欲望,對生命的欲望,對愛的欲望,對權力的欲望,對金錢的欲望,我們對一切美的、好的以及對的都有欲望。這些欲望就是牢籠,困住了向往自由的靈魂,困住了自己的心。對于肉體,我們太過愛惜,對于皮囊,我們太過珍惜,伺候著肉體,背著沉重的欲望的“皮囊”,我們終究不快樂,我們終究失去了自由。
人的一生,總是和“皮囊”相伴,所以縱使像阿太這樣懂人生的人也會被肉體困住,因“皮囊”疲憊。當她離世,那一句:沒有了“皮囊”,來去多自由。也恰巧使人明白,原來,她的“舍得”是因為女兒終于擺脫了“皮囊”,獲得了永久的自由。
黑狗達很幸運,能遇見這么一個活得明白的阿太。我也有阿太,可她們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我不太了解。只是聽奶奶講起她婆婆,據說,當年阿太眼睛不好使,喂饅頭給兩歲的曾外孫女時,把饅頭全塞進她鼻子里和耳朵里。她何曾不是受了這肉體的限制呢!而今,她早擺脫了皮囊,在天堂,一定是來去多自由吧。
現在,我明白了,蔡崇達以“皮囊”為書名,足夠大氣,這兩個字足夠駕馭全書,絕對的名副其實。
(附:第一次這樣寫讀后感,邏輯混亂,內容雜亂,還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