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看老舍的文章,看得很慢。以前都是囫圇吞棗,一目十行,跳躍式的閱讀,這次細嚼慢咽,逐詞逐句,慢慢品償。
曾經覺得老舍只是文筆細膩,幽默,現在才懂得他最大的特點是:無奈!
被生活逼著往前的無奈:每天必須寫多少字才能交差;因為生活壓力,不得不做教師;對朋友不合理的要求不敢提出拒絕,最后只能逃跑。
方二哥要求給他畫像,他明明不情愿,但因為害怕方二哥的藝術不渲泄出來,會導致他發瘋,所以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內心的抗拒。
結婚只是安撫母親的痛苦,朋友的規勸。
他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你我。
《我這一輩子》老舍用第一人稱把主人公的一生描寫的淋漓盡致,一個模樣不錯、有點文化,還有些小聰明的主人公,歷盡生活的艱辛,好不容易兒女長大成人,都各自為家了,“我”卻被逐出了警署,失業了。
小說中對老百姓生活的不公、欺善怕惡的官場描述入木三分。特別是官兵放火搶奪的場景,“我”作為維護一方安穩的巡警,躲在一個角落里,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的發生,還不敢被人發現。
火災發生時,那些拿著老百姓供奉的警察無一人出來保護他們的安全,等到官兵離開,火勢燃為灰燼的時侯,這些巡警裝模作樣全出動了,他們不敢對官兵如何,但是對衣食父母的老百姓毫不手軟。
作者還把底層人被生活逼迫的唯利是圖、貪婪和無奈,真實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不由使我們聯想到身邊這樣的景象。
“我”為了掙一副棺材板的錢,不得不在知天命之際,離開家鄉,來到遙遠的異地,玩命的工作,就怕被人瞧不起,不被人接納。
好不容易站穩了腳,又一致命的打擊傳來:兒子客死異地。“我”只好拋下工作,去給兒子收尸。
最后,不但“我”的棺材板無著落,“我”和兒子留下的一家大小幾張嘴的吃用,都無頭無緒,生活沒有指望,想死卻也不能。
這是主人公心里的痛苦、不安和疑惑,也是老舍自己內心的憂疑、無奈。
老舍的作品充斥了這種心態。
《離婚》中的老李,何償不是如此的性格,即使他暢快淋漓的逃離了厭倦的工作,逃避了不喜歡的人和環境,奔著理想中的鄉下去了。但是老李沒辦法不考慮一家人的吃喝、生死,必將走進另一個不適的環境,遇見同樣不喜歡的人,這是老李的無奈,生而為人,生而為夫、為父,都逃避不了的無奈。
這也是我們的無奈。
過去了快一個世紀,我們又何償從這種無奈中逃脫出來?這種命運的延續,是人類的宿命,是無奈本身。
我喜歡老舍的文章,因為他的幽默,更為他對人性理解的透徹。雖然有生活的悲哀,但也有發現自我的痛快。
所以,許多生活的場景,人性的思考,都能套到自己的頭上:我們都是一群被生活趕著走的人,腳雖然在自己身上,但道路是規定好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而奔波不朽。
老舍語錄
生命在這時候是一片云霧,在記憶中飄來飄去,偶然的露出一兩個星星。(老舍做盲腸手術似醒非醒的狀態時的描寫)
生命像春潮似的一進一退。
他用消極的安貧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積極發展。
怎辦呢?到了這般地步,我不能不后悔當初為什么單單選擇這一門職業了!唱須生的倒了嗓子,唱花旦的損了面容,大概都會明白我的苦痛:這苦痛是來自希望與失望的相觸,天天希望,天天失望,而生命就那么一天天的白白的擺過去,擺向絕望與毀滅!
人生本來是經驗與努力,不能永遠消極的防備,而當努力前進。
說到這里,他們不管我相信這些與否,馬上就給我介紹女友了。仿佛是我決不會去自己找到似的。可是,他們又有文章。戀愛本無須找人幫忙,他們曉得;不過,在戀愛期間,理智往往弱于感情;一旦造成了將錯就錯的局面,必會將恩作怨,糟糕到底。反之,經友人介紹,旁觀者清,即使未必準是半斤八兩,到底是過了磅的有個準數。多一番理智的考核,便少一些感情的瞎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