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這部作品前,有動畫先入為主的印象,那一層籠罩著先生的“迷霧”我已知曉原因,所以看的時候反而更關注在其他部分的描寫。
這個小說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與先生的相遇,第二部分是我與父母的問題,第三部分是先生的自白,也可以理解為關于那層迷霧的始末。動畫直接抽取了第三部分圍繞“愛情”的內容,通過兩集:文中所描述的先生的視角,以及制作組引申的 K 的視角,來描述同一件事。但很顯然,作為旁觀者所能感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在看完小說后,我突然有一點理解導演這樣安排的原因了。
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明治維新交替),他們(先生與K,甚至“我”)所不為人理解的孤獨、對社會的不信任、對自己的失望(或者說對人性的失望)是他們向死而行的根本原因。他們深深體驗到來自人性的惡——來自他人的惡以及自己的惡,無法擺脫,為自己感到愧疚,為他人感到失望,每天活著本身便是一種懲罰,這樣的每一天又談何希望呢?他們沒有人去救贖,也沒有勇氣自己去救贖自己。
走投無路的信仰,以及生無可戀的人生,當面對這兩樣的時候還有什么想要活下去的理由呢?難道僅僅只是為了“活著”而已嘛?于是 K 選擇了自殺。
雖然 K 的死并不完全是因為先生,但是不可否認,來自他所信任的友人的“背叛”是致命的導火索。動畫兩個視角的處理,比小說更容易讓觀看者體會到 K 的絕望與先生的利己,將人性的惡用側面對比的表現手法表達到極致——這樣普通的一件事原來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兩個真相,那么我們生活中那許許多多的事呢,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真實?
《心》是夏目漱石死前最后一部作品,看了幾個書評,說其中通過各人物映射了當時背景下多階級人物的特點,比如迂腐的村里人(我的父母),大城市的知識分子(先生),走在時代交替中的求學者(我),以及乃木希大將代表的軍國主義,雖然有一些配角刻畫不多,但是卻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不同階級的特點。關于那個時代,我的了解不多,只能用自己的“經驗”去嵌套他所描寫的人群,但是有一點是我所必須承認的,對于夏目漱石所塑造的“先生”這一形象我是非常折服的。
一個角色可以是扁平符號化的,比如“我的父母”,也可以非常立體多面,比如“先生”。
所謂立體,就好比一個真實的人,他雖然會有一些固定的性格特點,但是人也是隨著社會、環境、境遇而不斷改變的,先生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在經受了叔父的欺騙、愛情的降臨、K 的自殺、我的天真而最終塑成的,缺少了任何一個節點,最終都不會如此。這種人性的轉變,夏目漱石卻又沒有直接描述,而是透過“我”的眼睛,用倒敘的手法娓娓道來,細節、心理刻畫的描寫之細致,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擬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說法:名著之所以偉大在于它所構筑的無比龐大的細節。如果用這個標準去評判的話,無疑夏目漱石的這部《心》作為名著經典是當之無愧的。一個專業的作家不會用“焦慮”二字來告訴你一個人很焦慮,他會用準確的心理刻畫與動作描寫告訴你,這個人是處在“焦慮的狀態”。
我嘗試過這樣的寫法,很難,要完全站在角色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心情,他可能的舉動,他可能的心理,同時還要選擇性的表達給讀者。然而這部《心》做到了,我深刻的體會著先生內心的煎熬與焦灼,他被欺騙時的震驚與厭惡,愛上小姐時卻因對人的不信任而假裝做作,因為K的自白而突然的疑神疑鬼,這些心理自然而然的變化,行為自然而然的發生,你知道這于情于理,卻依舊感到惡寒,因為你自己也可能隨時會變成這樣。
真是潛移默化的將人性善與惡的矛盾鋪于紙面,讓讀者在注意到的時候,發現這故事已經不再是那個溫暖的小屋,你已經站在北風呼嘯的嚴寒之中了。
日本的文學和美學都離不開“死”這個話題。
生命是向死而生,最美在凋謝之前的一瞬。日本人生來追求極致之美,這種極致不是指“超越”的極致,而是至達到頂峰時即將衰敗前那“一瞬”的極致,這注定他們的美與死亡相連,與悲傷同在。關于K的死和先生的死,我覺得是值得回味的地方。先生說兩人走的是同樣的道路,但我覺得是有著本質不同的,K是走頭無路、無所依靠的背棄之感,而先生是對人性的失望以及對自己無盡自責無法被救贖的負罪感,同樣是體會著社會最寒冷的一面,但若換個角度來說,實際是二位一步步選擇走向了社會最寒冷的那一面。
人生那么長,只要活著便總有希望。比如K先去學習了醫學,而后有能力自立的時候再去追求自己的“道義”,忍辱負重,是否會更成熟?先生在認識到人性之惡后,能夠有勇氣面對并跨越,而不是懦弱的將一切隱瞞,是不是會有更好的結局?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也許他們也將不再是“他們”了。
我想,夏目漱石便是想塑造這樣極端的他們,來凸顯那個時代那個階層人士的思想矛盾吧!
2017.12.29 金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