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219天
原文閱讀:
10.5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sù)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
譯文講解:
? ? ? (孔子)拿著玉圭,恭敬謹慎,像是拿不動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別人遞送東西。面色莊重,神色戰戰兢兢,步子細碎而疾行,好像沿著一條直線走。呈送禮物的儀式時,面色顯得從容和悅。以私人身份會見外國君主的時候,則是輕松愉快的樣子。
啟發思考:? ? ? ?
? ? ? ? 這一段描寫的可能是孔子代表君主會見別國諸侯時的表現的外交禮儀。孔子的時代諸侯之間互相派人訪問,禮數上都有許多講究,正如今日國與國互訪一樣。有人說,大約是出訪齊國。也有人考據說,孔子沒有自己代表國君出訪過,或許是孔子在宋國,與弟子們習禮于大樹下,給大家講習的禮儀規范的場景。
? ? ? ? ? 整個禮儀包括三個環節:聘、享、私見。聘是訪問的重頭戲。 “圭”是諸侯的命圭,是君主所賜的,代表身份和權力。 “玉圭”就是玉制的禮器,長條形,上圓下方,頂上一個尖角。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如果出使鄰國,卿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信符,就像調兵帶著兵符一樣。
? ? ? 孔子雙手捧著玉圭,與他國國君會見,因為這圭代表自己的國君,所以他非常尊敬,像鞠躬一樣彎著身子。“如不勝”,不勝其重,就好像那圭有千斤重,他舉不起來一樣,沉甸甸地捧在手里。“上如揖,下如授。”圭捧在手里,高的時候,不要超過與人作揖的高度;低的時候,不要低過遞東西給別人的高度。如果舉得太高,對對方不尊重;放得太低,又顯得太謙卑。外交無小事,要十分在意。
? ? ? ? “勃如戰色”,臉色勃然變動,有戰懼之色。“足蹜蹜(sù)”,“蹜”,形容小步快跑。孔子手里捧著圭向前,腳抬起很低,縮手縮腳地小步快速向前。“如有循”,就好像地上有一條線一樣,他循著這條直線前行。因為手執的玉圭代表的是國家,雖輕若重,舉的高低也非常有章法,神情莊嚴,腳步小心。
? ? ? ? 到“享”的環節就輕松許多。“享禮,有容色。”聘問之后,獻上禮物,呈上禮單,把東西都擺出來,這叫享禮。這時,孔子神色放松下來,和顏悅色了。
? ? ? ? 等到公事完畢,私人之間拜訪,自然徹底放松了。“私覿(dí),愉愉如也。”“覿”是見面的意思。正式朝聘儀式結束,以私人身份與鄰國君臣相見,則非常輕松愉快,大家一團和氣。孔子以私人身份會見外國君主,還有并非因國事受君主委派出行的場景。他和齊景公、楚昭王、衛靈公等人的會見就是如此。此時身為賓客,又無國事在身,故而顯得輕松愉快。由于不是公事,孔子的應答更是收放自如、任運一心,不滿意時還會直接婉拒對方。
? ? ? ? 以上這段描述充分體現了孔子在外交表現上的和敬兼至。前面環節的態度是敬且畏:一方面是敬畏對方國君,更主要的是敬畏不在現場的自家國君,因為手里捧著國君的玉圭。對自家國君的敬畏,也是要讓對方也尊敬你的國君。如果跟別人提到自己國君時隨隨便便,那別國就會輕視你的國君,輕視你的國家,當然也輕視你。所以這時候,首先要把自家的莊重威嚴樹起來。正式儀式之后,放松下來,和和氣氣,親親熱熱,搞好關系。如此做到了和敬兼至。
? ? ? ? 關于敬,要特別注意一點。因為有些人對別人倒是尊敬,卻不尊敬自己的國家、自己的領袖。為什么呢?也許是因為太了解了,身處其中,看到的全是毛病,說起來都是問題。
? ? ? ? 剛過去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127周年誕辰日,朋友圈里有許許多多紀念偉人的文章,但也有一些表達嚴厲批評和不滿的文字。誠然,毛主席是有功有過,但如同魯迅先生說過的,“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有缺點有過錯的偉人也終究是偉人。“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但對自己國家和領袖的苛責貶低并不能彰顯自己的高明,反而是會讓他國輕視于你。
? ? ? ? 無論自己的國家實力是強大還是弱小,維護自己國家和領導人的尊嚴,是禮儀精神的一項核心原則。齊國晏嬰有一個折沖樽俎的故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晉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去摸底。齊景公盛宴款待范昭。酒酣耳熱之間,范昭借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賜一杯您的酒給我喝吧!”齊景公完全沒多想,高興地對左右的人說:“把我的酒杯給范先生端過去。”范昭接過一飲而盡。晏嬰看到后,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給大王再換一個。”因為依照禮儀,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違反禮節,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但被晏嬰識破了。范昭回國后向晉平公報告,齊國不能打,有晏嬰這樣的賢臣,絕對沒有必勝的把握。
? ? ? ? ? 孔子稱贊晏嬰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樽”,是酒器;“俎”(zǔ)是盛肉的器具。“折沖”,是折沖騎,春秋時一種戰車,用來阻斷敵軍沖鋒,就像把刀折斷一樣。“折沖樽俎”,就是在宴席上就把敵軍沖鋒阻斷了。所以外交禮儀無小事,喝一頓酒也頂二十個師。
? ? ? ? 這種外交禮儀的原則應用到現代生活中,除了尊重我們的國家和領袖之外,我們提到自己老板或領導時,也一定要認真起來,不能態度隨便。因為自己的態度隨意放松,別人就輕視你的公司和領導了。有的人故意態度很隨意,顯得自己跟老板有特殊關系,其實那是貶低老板,貶低自己。
? ? ? ? 前面學習的這幾章,好像是在放電影。那一幀幀的鏡頭,刻畫出了孔子在朝堂上或者是在家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畫面清晰,如臨其境。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溫和謙遜,不喜多言;在朝堂上,態度則顯得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舉止得宜;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
? ? ? 孔子執禮如儀,一言一動莫不中節,但這種恭敬、謹慎、謙遜,并不影響他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態。該對什么人說什么話,他就明確而流利地當面講,只是會因人而異調整自己的語氣罷了。
? ? ? ? 現在看來,孔子所遵循的這些禮儀有過分與煩瑣的地方,也更強調尊卑長幼有序。現代人強調更多的則是平等、尊嚴、坦誠、互動,但核心原則并無二致。我們依然要努力做到在各種情境下言行得體、不卑不亢,既尊重他人又遵從內心。當然,能夠做到有立有權、具備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還是需要我們不斷提升智慧和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