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東周這位大臣的辯才確實高明,但有些不太光彩
文\常清君
?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后,認真撰寫并反復修改的原創作品。
?
常清君導讀:在常清君看來,歷史,是當時的現在,是現在的過去,也是過去的過去的將來;歷史,兼有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等多種功能;歷史,值得我們重溫再憶,于是創作了“歷史故事——曾經如此那些”系列原創文章。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這句話出自西漢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劉向所編纂的《戰國策》的開篇首句,意思是有時說話的技巧謀略,其作用甚至超過上百萬人的精兵強將;一個人的辯論才華,有時甚至比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九鼎都還要重要。
這不僅說的是格言哲理,還具體涉及到古代一位大臣謀士,一則歷史故事。常清君在此就來講述一番。
01
話說戰國時期,秦國出動軍隊逼近當時的東周城外,企圖向東周國君索要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九鼎,這個時候的東周王朝雖然還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國力卻已經逐漸衰弱,而四周諸侯國林立,尤其是像齊國、秦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等戰國七雄,其實力甚至還超過東周王朝。所以,派兵和對方硬拼肯定是不行的。
東周國君為此弄得來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憂心忡忡,就找朝中大臣、謀士顏率商討對策。顏率安慰他說:“大王用不著為這件事情憂慮,派我到東邊去向齊國搬來救兵就可解決問題。”
東周國君于是采納了顏率的建議(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呀!)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的秦王簡直是暴虐無道,無故出動大軍兵臨城下威脅我天朝,還恬不知恥地提出索要國寶九鼎的無理要求。我天朝君臣一起商討對策,大家最終一致認為:與其把國寶九鼎給與暴虐無道的秦國,還不如贈送給齊國。對于貴國來講,一旦出兵相救,一方面既可以挽救面臨危亡的天朝而從此美名傳天下,贏得人們的認同和贊譽;另一方面還可以獲得像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我們非常希望您能答應我們的請求。”
齊王一聽天底下居然還有這等一舉多得的美事,當然十分樂意,立刻派齊國名將田忌(成語“田忌賽馬”的主角之一)率領五萬大軍前往救助東周。
02
以齊國當時的國力,包括田忌出色的指揮才能和軍隊的作戰能力,完全可以與秦國抗衡。秦王于是只好知趣地撤回軍隊。
齊王一方兌現了逼退秦軍、救助周朝的約定后,自然要周朝一方也兌現約定,即顏率當初許諾的贈送九鼎。
這下周朝周君又再次茶不思,飯不想,憂心忡忡起來(瞧他這天朝國君當得何等窩囊)。
大臣、謀士顏率再次安慰他說:“大王同樣用不著擔心,還是派我再到齊國去走一趟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有了上次派顏率到齊國就輕松搞定的先例,東周國君這次當然也毫不猶豫的同意了。
顏率再次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一次我天朝幸好依靠貴國派兵相救的義舉,才使全國上下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獻給大王,但是卻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回到齊國呢?”
齊王說:“我打算借道梁國將九鼎運回齊國來。”
顏率說:“千萬不可以借道梁國呀!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和少海(都是當時的地名)一帶謀劃這件事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如果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運得出來。”
于是齊王又說:“那么我就將其借道楚國運回齊國怎么樣?。”顏率回答說:“這也萬萬行不通呀!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也是當時地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可能再運得出來了。”
03
這讓齊王開始有些蒙頭了,說:“那么我究竟該從哪里把九鼎運回齊國呢?”
顏率說:“我天朝君臣們也在私下里為大王考慮這件事呢。因為九鼎這種國寶,并不像醋瓶子、醬壇子一類的東西,可以隨便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輕松弄回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能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獲得九鼎之后,為了運輸其中一鼎就直接動用了九萬人,如果要運輸九鼎的話,就需要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呀(已經開始普及九九乘法表了),需要輔助運輸的士兵、工匠更是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即使大王您有這樣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我們都一直替大王擔心呢。”
這等口才,常清君感覺真是一流。
齊王說:“你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其實就是不想把九鼎給我嘛!”
看來齊王此時總算有些明白過來了。
顏率趕緊解釋說:“我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您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們隨時做好贈送九鼎的準備。”
這等辯才,在常清君看來的確世之少有。
齊王最后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此時的他,心里一定如同打翻的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咸全都有了。
04
這則歷史故事記載于《戰國策》卷一《東周策》開篇的《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
寫到這里,常清君又想到了另外兩則歷史故事,一則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另一則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這兩則故事也都涉及到秦國國君假裝虛口答應用城池來換取和氏璧和安陵國,其實只是巧取豪奪而已,只不過前者是秦昭王,后者是秦始皇。
看來秦國國君不少都有想白占人家便宜這個壞傳統,而藺相如和唐雎采取的方式,都是與不講信用、當老賴的秦王面對面以死相拼,才得以保全國寶或國土,而相比起來,顏率采取的方式要溫和、高明得多。
不過在常清君看來,藺相如和唐雎面對的畢竟是動輒出兵搶占、不講信用的秦王,而顏率面對的卻是信守承諾、及時出兵相救、在歷史上名聲一直不錯的齊威王。而且顏率他代表的并非是自己,而是東周這個政權呀,這樣輕言寡信,做一錘子買賣,自己敗壞自己的名聲,下次再遇到類似困境,誰還會再當冤大頭出兵相救呢。
即使實在舍不得送出九鼎這樣的傳世國寶,也該通過其他方式來感謝出兵相救的齊國呀!
常清君認為這則歷史故事,可以作為辯論口才的教材,卻不宜作為處世為人的模板。
有趣的是我們常用“一言九鼎”來形容言而有信、說話算數。
常清君云:辯論外交需雄才,為人處世應守信。
?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