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片的內容主要是40多歲的華特因一張重要的底片去尋找攝影師,這段路途中有各種冒險,在主客觀的努力與刺激下,華特完成了自我突破,做白日夢的時間少了,在生活,工作等方面變得更勇敢了。更加在乎親人,更主動地走向喜歡的人,對咄咄逼人的上司也變得敢于反駁和教訓。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片子,但看過后明顯和第一次的感受不同。
我想想,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因“好評推薦”來看的,當時是一種什么心理呢?大概是帶著為了看完而看完的功利心理吧,那個時候給自己列了很多”高分電影“并要求暑假完成,以自己貌似看了很多的東西的目的來虛假地標榜自己。
但實際上呢?只是浮光掠影的看過,真正懂得其要義嗎?并沒有吧,正好和影片中攝影師的心態展現那一段相反,攝影師說在拍雪豹的那一段,最感動的是他看雪豹的滿足感,他是真的感動與享受生活,也許這也是他成為杰出攝影師的原因吧。這種生活狀態是很難得的,這種生活追求,生活感悟也是很難得的。
從字面上,白日夢是個貶義詞,在不適宜時間和地點做不合適的夢,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影響他人感受。但對于小孩子來說這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小時候想得多,愛做夢可能會被別人夸想象力豐富。
實際上,從進化的角度看來,華特還未完全進化到成年人來。我們日漸成熟,知道了幻想的不切實際,大概這種”功能“只留存在小時候認知不清又無力改變的時候,而成年人可以選擇行動去爭取。
“白日夢”真的是貶義詞嗎?
有很多人會說主人公華特是個多失敗的人啊,以成人世界的標準來衡量,沒車沒房沒結婚,40多歲也沒有點積蓄,上班還老走神,這顯然是一個不合格的成年人。
但以另一種視角來看,拋棄世俗的眼光,他是個很特別很可愛的人呀,不同于世俗的沉默的大多數,是一個仍充滿想象力的”大人“,工作15年認真負責,兢兢業業。他在尋找底片的使命下敢于去追求去冒險,并不是刻意追求什么不同的經歷寫在履歷上,當時機正好時,一切只是順其自然。
可以說,每個做白日夢的人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不滿意。
現在大概不會做那么魔幻的白日夢了,懂的多了,也知道做夢的不切實際,更多的是對未來期冀,對未來的美好幻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