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下的怪物
摘抄:
重點不在于我們說了什么話,而是陪伴孩子,直到他們獲得安撫,而不是認為他們在胡鬧。那些怪物可能代表你在哄孩子睡覺時表現出的不耐煩,或是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復雜事情。即使我們不能追溯到每種感覺的來源,也不表示那種感覺不真實,感覺還是需要被認可的。你想用一句“別胡鬧,怪物都是人們瞎編出來的”來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胡鬧,那是不可能安撫孩子的。重要的是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如果你告訴孩子他在胡鬧,借此否定他的說辭,他不僅以后再也不會跟你做這類“胡鬧”溝通,連其它的你覺得不算“胡鬧”的溝通也會消失。
評:
我們一定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話,感受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身邊,尊重孩子的感覺,不要著急否定孩子的感受,要有耐心。
接納每種情緒的重要性
摘要:
為了讓孩子幸福快樂,父母必須接納他的所有情緒,以及他對世界的方方面面的體驗。大多時候,這都不是輕松愉快的。遭到責罵或心煩意亂都無法使人快樂。不管孩子經歷了什么,有任何感受,你越是完全地接納及關愛孩子,孩子越有幸福快樂的能力。這不僅適用于孩子,也適用于你自己身上。我們需要接納自己及我們的所有情緒。
評:
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不管憤怒、煩悶、苦惱、快樂、幸福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只是選擇性接納幸福快樂的情緒,那樣子的人生單薄無聊。我們接納孩子的全部情緒,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會覺得無論什么樣子的自己都是值得被愛。
人必須快樂嗎?
摘抄:
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說,苛求快樂反而會破壞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樂,如果我們試圖消除痛苦,以快樂來掩蓋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轉移我們或他人的注意力來忘卻痛苦,我們就無法學會接納及調整它。
評: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為追求快樂而去掩蓋痛苦。快樂的情緒,是一番滋味,痛苦的情緒,是一種體驗。我們學會包容接納它們,因為它們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情緒體驗。
摘要:
當你試圖阻擋負面的感受時,也同時阻擋了正面的感受。誠如治療師杰瑞?海德所言:“情緒不是混音臺,它們只有主音量。你無法淡化悲傷和痛苦,并強化幸福和快樂。你只要把一種情緒調低,所有的情緒都會一并調低。”
評:
單一的情緒體驗不可能是我們人生的主音量。無論“好壞情緒”都是我們人生中必然的主音量。
從感受中轉移注意力
摘要:
有些家長很喜歡用“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這是家長常用的招數,但通常無效,因為轉移注意力只是一種把戲。長遠來看,操縱孩子并不能幫孩子培養快樂的能力。你更希望孩子的感受獲得共情,而不是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評:
如果你不斷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孩子抽離當下的感受或體驗,你也在無意間導致他們難以專注。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的孩子傷害了自己,或感覺受到傷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讓他從感受中抽離,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