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用“小便池”心態和后現代思想看藝術展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在諸多藝術展中,我等肉體凡胎看到一副畫,或者一個雕塑,只會尷尬地喊:哎呦,跟真的一模一樣誒!哇,你看這些沒穿衣服的人身材真好!真有藝術感!
其實說真的,這個社會理解藝術的人屈指可數,所以不懂藝術并非丟臉的事,但是為了給自己一點面子,本人建議可以用“小便池”心態看藝術展。
首先要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1917年的紐約,美國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獨立藝術家展”,大佬杜尚臨時起意,將他剛買的小便池送去參展,還取名為《泉》,這個奇葩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杜尚的《泉》既諷刺了古典大師的《泉》,也諷刺了當時盛行的“一本正經”的藝術風格。杜尚認為,藝術應等于生活,擺脫傳統的桎梏,而不是一味的陽春白雪。所以,在我們看展的時候,應從以前的敬畏轉化為單純的欣賞,人的審美能力與生俱來,而康德說過,審美是一種無功利的合目的性社會活動,所以凡夫俗子以一種“白紙”眼光欣賞藝術反而更能使藝術貼近生活,更有價值。
另外,還有一個小提議,就是運用后現代思想來學習藝術。看展那肯定不能看看就完事了,在過程中我們可以上網查資料,也可以向行內人提問來讓這次觀展更有價值,如果這時候又拉不下面子的話,我建議是,抓住這件藝術品的思想即可。后現代主義與前者不同,前面的幾個主義有的強調光,有的強調色彩,還有情感內容等等方面,但后現代主義強調:只要思想,藝術領域可以無限擴大。通俗來講,就是只要能講出道理,隨便一張白紙都可以是無可替代的藝術品。因此在我們觀展中與大佬交流的時候,既然不懂那些結構手法,光與色彩,那我們不妨避開這個領域,只與他們探討思想,因為筆者看來作品后的思想是最核心的,也是任何一項領域中將行內人與行外人鏈接起來的的紐帶。所以,運用后現代思想來觀展即可以避免陌生帶來的尷尬,也可使人學到東西,有所領悟。
祝愿可愛而平凡的人都能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