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看重小學階段學業成績,研究證明后患無窮
Original 2016-12-18 yinlin 親子學堂
鼓勵還是批評會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而父母對于學業成就的重視程度同樣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告訴你這背后的玄機。
來源:Sciencedaily.com
2016年10月24日,成都,張師傅發動乘客幫助尋找女兒。(視覺中國 資料)
當孩子開始步入青春期,家長們會發現一切都亂套了。面對來自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孩子們會出現各種不適應,有一些孩子可以更快地調節自己,還有一些孩子則固著在與老師、父母的矛盾中,甚至離家出走。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如果過于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和課外榮譽,而忽視了對人與人之間的友善、正直的重視,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生活滿意度。相反,如果父母把人際之間的友善、正直看得比成績更重,或者持平,孩子則顯示出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更好的學業成就。
“父母價值觀對孩子的這種影響,最早在孩子六年級時逐步顯現。”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心理學教授SuniyaLuthar說。
這項發布在青年與青春期雜志(Journal of Youthand Adolescence)上的研究對生活在中產階層的506位6年級預科生進行了調查。孩子們被要求對父母認為最有價值的6件事進行排序。其中3件事指向個人成功,比如好成績、未來職業成功等,另外3件事指向對別人的友善、正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不是采訪父母來獲知他們的價值觀,而是讓孩子去報告自己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價值觀。同時,研究者收集了這些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學業成績以及排名。
研究者選擇初中預科生進行調查,是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經歷了巨大變化。這個研究顯示,與批評一樣,父母對于成就還是人際友善的重視,同樣在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學術成就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研究者認為,如果父母雙方都能讓兒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與學業成就同樣重要,甚至是超過后者,孩子的發展則是最好的。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都更重視學業成就而不是對人的友善,這類孩子出現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更高,自尊水平更低,在課堂上出現破壞行為更多,而得到父母的批評也更多。的確,實驗發現,越是過度重視學業成就的父母,孩子的平均成績越低,并且被教師報告更多的學習障礙和破壞性行為。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過度注重外部成就,讓孩子感受到更大的不安全感、焦慮和困擾。
孩子的學業成就和心理狀況與他們相信父母最在乎什么緊密相連。無論是父母雙方還是只有一方過分重視成就,都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傷害。
研究者善意地提醒父母們,要注意平衡,不要以傷害親密關系的代價來推動孩子獲得成就。鼓勵孩子去努力學習,對孩子保持一份友善之心,保護他們的尊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會從父母愛的推動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