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終將遠離的朋友圈
一向后知后覺,直到2015年才開始注冊微信號。冷落使用十多年的QQ, 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它。“舊愛”就這樣不經意間被“新歡”取代了。一度時間,“朋友圈”似乎是一項精神寄托。倘若哪日手機離身,總感覺丟失了什么,一種“煙癮”犯了般的坐立不安。
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多達數百人。統計一下,10%是家人,30%是同學同事,20%是孩子的同學家長,剩下都是陌生人。有多少能稱得上“朋友”?內容也無非是養生、徽商、自拍、雜聞、雞湯。真正有“營養”的少之甚少。通過朋友圈,并沒有擴大自己的交際圈,生活中能說得上話的依舊還是那幾個。“朋友圈”外延擴充越來越大,可內心依然寂寥。
也有一些優秀的人,欣賞崇拜,并向往結交的。可也只能做他(她)朋友圈的窺探者,對他(她)只能是高山仰望,換句話說人家并不“鳥”我。不是你關注了,點贊了,附議了,就能擠進人家的圈,“點贊之交”而以。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有“階級固化”一說嘛,段位階層不一樣,交流不在一層次。且以“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來自勉,“小仙”還得繼續修煉,待我飛身“上神”,再來與君在把酒言歡。
本來做一個“井底之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倒也“歲月靜好”,可是通過“朋友圈 ”,頓感幸福指數卻越來越底。甚至有負面情緒來襲。
我在家精心烹飪,她秀出五星級酒店宴席; 我加班加點掙面包,她在島國悠閑度假,我端出蛋糕給孩子慶生,她發出孩子大型生日PARTY;我拍攝了收拾干凈的房間,她曬出了第三套房……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朋友圈內一片欣欣向榮,只有自己生活最苦逼。別人的曬的,正是自己缺的。別人對生活常態的記錄,到我處已經“基因突變”成負面信息,鋪天蓋地之勢,長此以往,定會抑郁。
《新周刊》的那篇《滾蛋吧,朋友圈》說的好:“曬出你的開心,讓我不開心一下。朋友圈里每個人都過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的猥瑣、逼仄、尷尬都在這里被裁剪了,所剩下的,是生活局部的真相。”
朋友圈中刷存在感的同時,也很喜歡關注些文章。倒也有些許收獲。可有時也有些摧毀三觀,顛覆常識的。
舉一例,“生命在于運動”這一說法相信世人都奉為不變真理。可就有文章聲稱“生命在于運動”是錯誤的。并從位理學和命理學的角度 ,說人的器官如機械一樣生命力都有定數,比如心臟,人一生跳的次數也是定數,如果劇烈動力,心跳次數會增加,會加速崩盤。并舉以佐證,文化人比運動員長壽,寒帶人比熱帶人長壽。心跳快的小白鼠比心跳慢的烏龜壽命短,仔細一想,好像也有些道理。到底是“生命在于運動”還是“長壽在于不動”呢?穿上新買的”阿迪達斯’,一腳站在門外,一腳在站在門內,準備出門跑步的我“石化”在風里......
這信息爆炸的“朋友圈”,使我倒下的三觀,再也沒有站起。
手機滴滴作響,小紅點一片,知道打開內容如同嚼蠟。可還是忍不住一一劃拉開來。傷眼又費時,公交車上刷圈坐過了站也時有發生。朋友圈影響了生活又如同雞肋般的存在。
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斷舍離”,我想我也需要來一次決絕。一口氣,退了七八個微信群,清理了些不常聯系的人,據然也沒有什么不適感。
所以,你的朋友圈沒有給你點贊,你的拉票沒有給你投選,請原諒,不是不給力,請允許本宮暫時安靜的離開。
愿圈里圈外,熟悉的,陌生的,你我他,各自安好!
2017.8.30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