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強化無大小
在幼兒園實習期間,我發現了一些幼兒園的現象,覺得有些奇怪到現在學習行為主義分析理論得以解釋的事情,現在,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時間:在幼兒園期間,有一段時間幼兒園的超輕泥丟的特別嚴重,甚至兩天就要一盒。每次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總有小朋友在捏超輕泥,一動一動的,還不是有小朋友打小報告說“老師,xxx 他有一個橡皮泥”,老師好幾次明令禁止,但還是仍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
分析:(1)超輕泥的丟失,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并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美工區沒有做好美工工作的收拾工作。
(2)孩子們之間的互相模仿
(3)老師的教育作用,讓個別幼兒體會到被人注目的關注點,反而適得其反。
認識理論:首先在幼兒園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在這一點上是符合社會學習理論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將將人的行為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動機建立過程,四個方面。
所以我認為,作為幼兒園教師在幼兒一日生活的養成中,首先要做到,就是對于幼兒剛開始接受的東西就是準確的,合理的。有句話說,幼兒園的小班的行為習慣比較好得以更正,但是大班就很難更正了,因為在大班期間幼兒已經出現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所以很難更正了。所以,在幼兒第一次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我們便要給他們很好的示范,讓他們得到較好的教育。所以,這就要求老師,在日常行為規范中,比如美術活動時,要小心用筆,活動中安安靜靜,活動完成后養成良好的收拾習慣之類。
關于幼兒之間的相互模仿,我認為是幼兒的相互強化作用,幼兒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會模仿同伴的行為,得以自己的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是同伴之間的相互模仿有良性的模仿,同時也會有惡性的強化,比如一個小朋友有一點口吃,但是小朋友覺得他說話很有意思,就會去模仿學習,所以在分析幼兒口吃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就屬于幼兒自身的模仿行為。家長應該加以重視。對于幼兒老師而言,我們要教會幼兒最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幼兒明白,哪些行為小朋友是做的對的,我們應該加以學習和繼續堅持的,哪些是不對的,我們小朋友應該避免和抵制這樣的壞習慣。
教師的教育作用有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有時候,幼兒一時覺得好玩拿了一個橡皮泥,結果老師“大驚小怪”,在所有小朋友面前,大聲地指責這個幼兒,或許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或者是讓平常不太受老師關注的小朋友忽然體會到被老師關注的感受,反而起到了負面強化的作用。但是無論是這兩種情況的哪一種,對幼兒來說都是錯誤認知,對老師的工作來說都沒有好處。
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教育幼兒時候應該注意場合,注意時間,盡量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和教育幼兒,注意高聲表揚,低聲批評,滿足幼兒的自尊心,也讓幼兒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和照顧。
這件事情,我從行為主義的角度分析了幼兒的行為,主要是從各個角度強化幼兒的行為,從老師的教,同伴的學,老師的教育等角度,當然,教師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比如個別同學拿橡皮泥的原因可以從精神分析理論,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嗎?還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之類加以分析,總的來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多看,多想,用我們所學知識來思考這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這樣?如何改變這樣的情況?從各個角度分析,我們的教學工作一定會越做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