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日開啟的書是《一課經濟學》。這本書很早就買了,但當時就是翻了一翻,沒有沉下心來認真讀。這次是想以邊讀邊講的方式來讀這本書,因此每次的五分鐘閱讀都是想將書中精華復述并加上思考。
在書的第一部分就了解到這本書的切入點是什么,此書并不是從基礎理論開始學習經濟學,而是指出經濟學科中流傳的一些謬論,并加以駁斥。
8天的時間,共讀了七章內容(有一章分了兩天讀)。
共有以下獲得:
001 經濟學的藝術,在于不僅要觀察任何行為或政策的即時影響,更要考察其比較長遠的影響;不僅要關注政策對某個群體產生的影響,更要追蹤其對所有群體造成的影響。
之所以某些經濟學家的謬論能占上風,是因為他們只強調一部分的真相。
謬誤能夠更容易被接受是因為每個人思維的懶惰,要去訓練自己的思維去看見“看不見”的那部分。
002 對于社會來說,我們總是看不見一些隱藏的問題,從而會采取錯誤的政策。對個人來說,我們有時會看不見一些隱藏的財富或隱藏的支出。
003 思維深度的挖掘有利于讓我們在遇到問題時能保持獨立思考,不被一時一面的正確因素迷惑。
004 在現實中,我們還是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對事物的認知,都有可能因為一個片面的認識而否定所有。
005 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世上沒有永動能,也沒有無中生有的能力。平白無故出現的一些情況背后一定有另外的邏輯和看不見的東西。
006 正好后面讀到《論語》中也有與著者在”稅負抑制生產“一章中相同的觀念,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稅收只有合理,才能有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不合理的稅收會抑制生產。
007 每一課都在揭露我們看不到的那一面。看不見的那一面要依靠我們的正確設想去看到。
008 如果我們只看部分,不看整體,只看眼前,不看長遠;我們就更容易被謬論、騙局迷惑。思考助力于我們對事物有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
8天的讀書主要是讓我對”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有了深刻理解。人們說眼光獨到,其實并不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看見那些未發(fā)生的,看見那些被埋沒的,看見那些沒有顯現的危險、機遇、錯誤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