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快的時間轉眼又是周末了,今天的題目特別長。
- 前半部分是關于之前八篇芒格老爺子演講的模型整理,從“事、人、思、學、習”五個維度,整理了一個“W”模型。圖如下。左右翼及中樞各自的寓意和內涵在前八篇里都有描述。這里就不贅述了。閱讀后自下而上提煉模型的方式還是第一次體驗。盡管知識點的歸納和原創不是我自己,但不斷以此為基礎,更替腦海中關于這一部分認知的具體理解、行動建議,并予以結構化優化,還是挺有意思的一次嘗試。
后半部分是閱讀《查理芒格的智慧 Investing: The Last Liberal Art, Second Version》的哲學這一章時,特別介紹的“實用主義哲學”知識。于是直接“百度百科”普及了一下。并想日后把一些要點歸納總結學習一下。很抽象,慢慢來。
馮友蘭總結的實用主義主要觀點最為簡潔明了,引自《三松堂自序》:“實用主義的特點在于它的真理論。它的真理論實際是一種不可知論。認識來源于經驗,人們所能認識的,只限于經驗,至于經驗的背后還有什么東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怎么說,人們總是不能走出經驗范圍之外而有什么認識。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靠經驗。所謂真理,無非就是對于經驗的一種解釋,對于復雜的經驗解釋得通。如果解釋得通,它就是真理,對于我們有用,即有用就是真理,忽略所謂客觀的真理。”將實用主義 如此說得之,實用二字昭然若揭。
皮毛之解,尚需繼續探究。晨練時間到了,先去鍛煉。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背景知識
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實用主義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臘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為、行動。而實用主義者對行為、行動的解釋,關注行動是否能帶來某種實際的效果,也就是關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當代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
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憑感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也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理性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系的。
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實用主義者忠于事實,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即承認它是真實的。
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也是多元論的。實用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貝克萊—休謨—孔德的經驗主義路線,經驗是世界的基礎,人的認識局限于經驗的范圍。它也繼承了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意志主義和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想。實用主義把理論行動主義化和功利主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
實用主義的主要論點:
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
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觀念是否真實在于它們是否能帶來實際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動;
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它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于是否能使行動成功;
人對現實的解釋,完全取決于現實對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動優于教條,經驗優于僵化的原則;
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于應證。
在實用主義哲學的這些論點基礎上衍生的哲學流派有人本主義、工具主義、邏輯經驗主義、邏輯學派等。實用主義最初發生在英國和美國的哲學家中,在20世紀初,在美國發展成一種運動,并且蔓延到歐洲大陸,主要是法國和意大利,墨索里尼將實用主義哲學家奉為良師,他聲稱從這些人的學說中發現了“行動的信心,生活和戰斗的堅強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是一種運動了,但仍然是一種非常有影響的思想體系,它把哲學從一種人生觀的思想體系降為一種研究問題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識解釋為一種評價過程,以科學探索的邏輯作為人們處世待物的行為準則。
實用主義主要分歧
當代哲學劃分為兩種主要分歧,一種是非理性主義者,也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憑感覺的、樂觀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種是經驗主義者,是唯物的、剛性不動感情的、理智的、悲觀的、無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關系的。實用主義則是要在上述兩者之間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實用主義者忠于事實,沒有反對神學的觀點,如果神學的某些觀念證明對具體的生活確有價值就承認它是真實的,將哲學從抽象的辯論上,降格到更個性主義的地方,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也不承認是二元論的,即既唯物,又唯心,更是多元論的。
實用主義理論特點
實用主義的特點在于,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生活、行動和效果,經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實用主義的要義體現在皮爾士所表述的這一觀點中:認識的任務,是認識行動的效果,從而為行動提供信念(思維的唯一職能在于確立信念)。
實用主義方法論
實用主義方法論的根本原則,是一切以效果、功用為標準。其目的在于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科學和宗教等對立的理論。實用主義不同于傳統哲學的特點之一,是從方法入手講哲學。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時把哲學歸結為方法問題,實用主義不是什么系統的哲學理論,而是一種方法。
實用主義者所講的方法是指進行哲學思考的特殊方式,它并不拘泥于亞里士多德的主語-謂語的邏輯形式,而是試圖改變思維方式,為思維活動建立一種新的邏輯框架。這種思維方式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論概念,而是探究它會產生什么效果。實用主義方法反對首先設定最先存在的事物、原則或范疇,它只關注最后的事物。
概念、理論并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別它的意義和價值,是看其在實際應用中可感覺的效果。詹姆斯把它進一步發揮為純粹從功利主義出發的效果至上的原則。實用主義者把這個注重效果的方法引為反對形而上學的普遍方法。按照這一方法,可以指出,傳統哲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論爭都是無意義的形而上學之爭。
實用主義經驗論
實用主義批評傳統哲學把認知的主體、經驗者同被認知的對象、經驗分開,把精神和物質當作兩個不同領域的東西的觀點。它利用經驗這個曾被不同學派作過不同解釋的概念,科學地解決了哲學基本問題。
經驗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超越物質和精神的對立的純粹經驗或原始經驗;經驗是一個具有兩套意義的字眼,它既包括一切心理意識、主觀的東西,也包括事物、事件等一切客觀的東西,它本身沒有動作與材料、主觀和客觀的原則區別和對立;經驗是原始性的,物質和精神都是對原始經驗進行反省分析的產物,主體和對象、經驗和自然都是統一的經驗整體中兩個不同的方面,它們不能脫離經驗而獨立存在。
與傳統的經驗論相比,實用主義的經驗論具有一些質的不同:
- 用心理學或生物學觀點解釋經驗。經驗不是知識,不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種心理意識活動即意識流或生物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活動。
- 強調經驗的能動性。正如杜威指出的,人適應環境的活動不同于動物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因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環境,使環境發生有利于人生的變化,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經驗,不是單純記憶性的知識,而是活動的、實驗的,是由現在伸向未來的過程,是利用過去的經驗、變更現有的東西、建設未來的更好的經驗。對象客體是意志從經驗中切割出來的片斷,經驗和認識的主體也不過是在經驗中支配經驗活動的意志、目的、興趣和情緒等等而已。
- 實用主義者反對把經驗和理性對立起來,在提出的經驗中就包含著理性因素。經驗無需先天范疇來綜合,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聯系和組織的原則;理性是在經驗內部對經驗的理智的駕馭,是控制和調節有機體同環境交互作用的反應機能,它調節舊經驗與新刺激的關系,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實用主義真理觀
實用主義關于認識和真理的理論與其經驗論密切相關。人的認識、思維是經驗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適應行為和反應的機能,認識是為了求得適應環境的滿意的效果,使生活愉快、安寧和滿足。正如詹姆斯指出的,人的認識并無先存的原型。
真理是經驗與經驗之間的一種關系。一種觀念只要能把新、舊經驗聯系起來,給人帶來具體的利益和滿意的效果就是真理;一個觀念是不是真理,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這樣,有用與無用是劃分真理和謬誤的標準。
“有用便是真理”,這就是詹姆斯關于真理的觀點。杜威所主張的工具主義真理觀和詹姆斯的觀點實質上是一致的。觀念、概念、理論等的真理性在于它們是否能有效地充當人們行為的工具。如果觀念、理論幫助人們在適應環境中排除了困難和苦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那就是可靠的,有效的,真的;如果它們不能清除混亂、弊端,那就是假的。
實用主義歷史觀
關于社會歷史問題的理論是實用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用主義形成初期,“形而上學俱樂部”的一些成員就是通過論述社會歷史問題表述其實用主義觀點的。例如,費斯克指出,歷史無非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方便而構造出來的事件的堆積,并無客觀規律性。
霍爾姆斯則把法看作是人們可以任意杜撰的行為工具和方便的假設,法的標準在于其能作出所希望的結果的程度。詹姆斯在其《信仰意志》一書中反對機械論的歷史觀,否定了一切肯定歷史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的思想。
杜威更是把闡述社會政治問題當作其關注的中心。他主張對以往的一切社會歷史哲學進行改造,指出這些社會歷史哲學都企圖用一般概念來概括社會歷史問題,這就必然抹煞社會歷史問題的特殊性和具體性。他要求取消這種一般的社會歷史理論,代之以對具體的社會歷史事件的研究,探索應付這些事件的具體的行為方法。
實用主義倫理學
這是一種以行為的實際效用為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境的工具的道德理論。實用主義者反對感情主義把倫理學與自然科學對立起來、把價值與事實割裂開來的觀點,提出要建立科學的倫理學。
他們在經驗的概念下把價值與事實、心與物、主觀與客觀完全統一起來,指出道德也同樣具有經驗的性質,善、惡都是人類經驗之事。實用主義還把觀念、概念、理論等在認識論上的真假與它們在道德上的善惡聯系起來。詹姆斯明確提出了“真理即是善”的命題,指出只要一個觀念對人的生活有益,它就是真的,而且只要它是有益的,它就是善的。真理、道德都不反映現實生活的事實和規律,而是人根據自己的愿望、志向、信仰的發明和創造。道德和真理一樣,只具有實用的意義,只是人應付環境的工具。
道德就是“道德生活”、“道德行為”,因而把“道德境遇”作為分析道德的中心環節。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有當人處在疑難的境地,并需要在各種價值不同的決定中選擇時,才會出現道德境遇,產生道德問題。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為的計劃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道德原則和規范是個人自由選擇的障礙。
道德是生物應付環境的一種活動,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生物本能,即人的自然本性。道德是個人在應付環境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主觀感覺和主觀經驗。詹姆斯指出,除了個人意見之外,事物根本沒有任何道德特性,個人的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實用主義還把個人今天的利益看作是道德選擇的唯一根據,善的本質就是簡單地滿足要求,惡就是被否定的善,價值判斷是關于行動、事實、事件能否滿足愿望、需要、興趣的預言或假說。
實用主義主要影響
實用主義較之其他哲學流派在西方社會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后,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的主導地位逐漸被一些從歐洲傳入的后起的哲學流派所取代,一些繼續信奉實用主義的哲學家也對實用主義加以改造,使之與這些流派融合起來。它的一些主要論點為一些后起的哲學流派從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作了進一步發展。
實用主義也流傳到西方其他國家。例如,20世紀初,英國就出現了以F.C.S.席勒為代表的實用主義運動。在意大利也出現了以G.瓦拉蒂、M.卡德諾尼、G.帕比尼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潮。
實用主義曾流傳到中國,并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中國思想文化界發生過很大影響。1920年前后,杜威曾親自到中國講學,宣揚其實用主義理論。他的學生胡適等人則進一步把實用主義運用于中國的思想、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